《儒家道统说新探》首先从清华简《保训》切入,以长篇论文形式探讨儒家之“中”,内容涉及先秦儒家的“弘道”意识、宋代儒家学者道统说辨疑、中道思想溯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思考儒家道统论,认为儒家道统既非朱熹等宋儒构造的“仁义—中”,亦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礼义—中”,而是二者的结合,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 然后梳理了两种道统言说方式:即“道”言“统”、即“统”言“道”,展现了从孔子到孟荀的思想进程中,凸显了全面客观了解子思思想的重要性。通过回溯先秦儒学,尤其是“回到子思”,回到儒学思想丰富的时代,统合孟荀,以恢复根源文化生命的丰富性。
《儒家道统说新探》首先从清华简《保训》切入,以长篇论文形式探讨儒家之“中”,内容涉及先秦儒家的“弘道”意识、宋代儒家学者道统说辨疑、中道思想溯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思考儒家道统论,认为儒家道统既非朱熹等宋儒构造的“仁义—中”,亦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礼义—中”,而是二者的结合,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 然后梳理了两种道统言说方式:即“道”言“统”、即“统”言“道”,展现了从孔子到孟荀的思想进程中,凸显了全面客观了解子思思想的重要性。通过回溯先秦儒学,尤其是“回到子思”,回到儒学思想丰富的时代,统合孟荀,以恢复根源文化生命的丰富性。
《毓老师说论语》以1999年至2000年毓老师在奉元书院讲述《论语》的内容加以整理而成。《毓老师说论语》将《论语》《》《中庸》《春秋》等经籍打通开来,阐明中国古典思想的精髓;以平视的眼光解读孔子,还原了孔子活泼、生动的本来面貌,使读者如同面对一个德望、智慧、学识兼具的温厚师长,怡然领会儒家思想的美与智慧。 毓老认为,《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发展分三个层次: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三、“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思想随着年龄、智慧的增长而发展变化。
本书共2分册:1《跟着孔子去旅行.上册》2《跟着孔子去旅行.下册》。本书是孔子研究学者梅庆吉“尊孔之旅”的旅行记。2012年7月22日到9月24日,作者历时65天考察了孔子在山东、河南以及河北、安徽、山西、湖北、江苏等省“周游列国”的遗迹,结合《论语》等儒家著述及孔子研究好饭资料,整理著述的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以“跟着孔子去旅行”的讲述方式,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了解孔子的一生。内容有历史成说,也有作者新发现和新考证,弥补孔子生平事迹的不足。
《中阿含经(繁体竖排版)(套装共3册)》包括三个主要内容:①详述各种修行规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达到涅盘解脱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此经的重点。如对三学(戒、定、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涅盘的关系,论述较多。此外,还就如何断灭无明,修行取得功果等,以阐明达到涅盘的修道层次;②联系当时社会现实阐述善恶因果报应,鼓励在家信徒和俗人止恶行善;③论述四谛、八正道、缘起、十二因缘、四禅、六界、六处、十八意行等小乘佛教教义,阐发了无常、无我和一切皆苦的思想。大多数品论述的问题比较集中,多用日常生活事例和寓言故事阐发教理,以着重讲述各种学说之间的关系为特点。
本书是作者近十几年对儒学思考的一点结果。取各为《教化的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尝试从“教化”的角度,对作为“哲学”的儒学思想做出自己的诠释,以凸显其异于西方哲学的独特的思想内涵。 上世纪初以来,中国学术研究引入西方学院化的学术规范,儒家思想学术的研究也基本上被纳入“中国哲学”这一思想框架。不过,近年儒学的研究渐次呈现出一种学术转向的趋势。这个转向,乃表现为对儒学之“教化”意义的关注。 儒学有自己的义理之学和哲理的系统,称其为“哲学”,毫无问题。但是,儒学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却与西方的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儒家以六艺为教,但很显然,它的着重点不在理论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