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注》是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中的一种,整理者是北大孙钦善教授。此次整理以南宋蜀刻本邢昺《论语注疏》为底本,校以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所刻阮校邢昺《论语注疏》本,定州汉墓竹简残本《论语》、日本正平版双跋本《论语集解》、知不足斋本皇侃《论语义疏》、清覆宋理宗淳佑十二年刻本朱熹《论语集注》,并参考、酌收《经典释文》和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作者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校勘和注释两个方面,其中校勘以校正误爲主,酌校异同,校勘范围包括文字和分章;注释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语意、文意的训释,名物、典制等具体事物的考释,抽象思想义理的诠释。前言重点对《论语》一书的成书、流传以及后世重要的整理和注解作了清晰细致的梳理,使读者能够较好地了解《论语》一书的版本源流情况。在疑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以名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十大弟子犹为杰出。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论语》之中。是他们的提问,让孔子的“一贯之道”从各个角度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如果读《论语》而不了解孔门十弟子的面貌,如果忽略了孔子所言的对象,那就无从了解他言语中蕴含的真意。孔门十哲性格不同、资质各异:颜渊聪颖好学、子路豪气率真、子夏谨慎深思、曾参勤勉进取、子游胸怀天下、宰我巧言善辩、子贡通达灵透……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便是学习《论语》有效的方法。台湾地区地区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倡导“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他从孔门十弟子的独特视角切入,使读者可以更为完整地认识《论语》和孔子。
本书的目的在于站在现代人的角度,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把艰深晦涩的《周易》变为人人都能读懂的书,把易学的智慧变为人人都能掌握的精神财富,基本性质属于普及性的通俗解读。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作者对易学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历史的解读,曾经按照易学史的顺序,跟随古人的思想,对先秦、两汉、魏晋直至宋明的一些易学大家的著作进行了一番客观如实的梳理,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文章,只是越到后来,越来越感到这种研究方式脱离不了时代,不切合时用,应该改弦更张,重新探索一个新的切入点。
《孟子正义》在汉代赵岐注的基础上,博采经史传注及清代经学家对《孟子》的解说,对于典章名物制度等详加考辨。本书的整理工作,以咸丰十年刊本为底本,参校了《焦氏遗书》本,对于书中的引文,逐一核查原书,纠正了讹误,并为全书加了标点。此次推出的简体横排本,是在《新编诸子集成》所收《孟子正义》的基础上改排而成,保留了书名线和专名线,重新做了编校加工,纠正了不少原书的讹误。
深秋的夜晚,寂静而美丽。微风浮动梧桐,桂花飘香满室,那缠绵地细雨亦增添了许许如烟似雾的梦幻。而我,在享受这份宁静与惬意的同时,也终于将遣部《龚道耕儒学论集》画上了一个自己期望的休止符。紧张许久的情怀,这一刻真正有了轻松的感觉。疲惫的身躯,也似有了欲偷懒的想法。翻阅着遣厚厚一沓稿笺,再回首望望《龚集》的整个编撰过程,还的确有那么多值得回忆和纪念的地方。
宋明儒学综述 本书是牟宗三先生于1963年为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讲授「宋明儒学」课程之讲辞,可看作是《心体与性体》一书之引论。本书共分七讲,对研究牟先生思想之发展极具参考价值。 宋明理学演讲录 本书记录牟宗三先生于1986年在香港新亚研究所的授课内容,由卢雪昆先生根据录音及听课笔记整理成初稿,后经牟先生亲自修订而成。 陆王一系之心性之学 本书系牟宗三先生研究宋明儒学之初期成果,因研究刘蕺山而涉及心学的全幅内容,并对于刘蕺山之区分「心宗」与「性宗」、以及其「以心着性」的思想有所着墨。
本书所收李泽厚的《说儒学四期》、《略论现代新儒家》、《为儒学的未来把脉》等五篇紧密相关的文章,梳理了现代新儒家的渊源、各个不同的特点和学理本质,针对牟宗三、杜维明的“儒学三期说”,阐发“四期”的观点,即反对现代新儒家以心性论来代表和统领儒家哲学,并提出儒学生命力所在和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