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取自叔本华一生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与补遗》,是他对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名声沉寂六十多年不获承认的叔本华一夜成名。正如他所说,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本书是《附录与补遗》中最精华的部分,书中,叔本华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主流,披露人性和世故,加以睿智、生动的笔触,娓娓地跟我们讨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发挥此生。
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资深教授罗兰?斯特龙伯格的扛鼎力作《西方现代思想史》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风行欧美大学,90年代新版问世,续写流行神话。 斯特龙伯格教授以高屋建瓴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近500年来西方思想的全景画卷。
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本书将前作《反—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取自叔本华一生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与补遗》,是他对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名声沉寂六十多年不获承认的叔本华一夜成名。正如他所说,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本书是《附录与补遗》中最精华的部分,书中,叔本华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主流,披露人性和世故,加以睿智、生动的笔触,娓娓地跟我们讨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发挥此生。
犬儒原指古希腊犬儒学派的哲学家。他们提出的个人精神自由,轻视一切社会虚套、习俗和文化规范,过着禁欲的简陋生活,被当时人讥为穷犬,故称。后亦泛指具有这些特点的人。面对中国现阶段知识分子的犬儒心态、社会的犬儒主义状态,作者透视犬儒文化,对犬儒主义进行分析辩解,针对中国的信仰危机、社会颓废、人类价值、教育分歧、公共说理等,针砭时弊,鼓励人们思考和反思,共同寻求解救之道。
文化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是什么?文化哲学存在的合法性是什么?在现当代哲学发展进程中,文化哲学的凸显力图解决的理论难题是什么?刘振怡所著的《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转向》力图通过分析新康德主义在文化哲学转向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来解读文化哲学的内涵,探讨文化哲学的未来走向和深远影响。
本书是目前享誉英美和欧洲的中青年现象学家丹扎哈维关于主体性和自身性研究的力作。在本书中,作者没有将目光仅局限于现象学内部,而是试图通过多学科(分析哲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讨论将现象学置于真正的对话之中。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在追随现象学传统的同时也将其所面对的问题放置在了当代学术探讨的背景下,加入当前有关自身、意识、主体性、自身觉知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现象学的思考得以展现其持久的生命力以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对主体性和自身性的进一步研究。
《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指出,在当今世界的“发达”部分,一些紧密相关并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变化已然发生,抑或正在发生,它们带来了一些人类从未遇到的挑战。这包括:现代性正在从“固体”阶段向“流动”阶段过渡,社会形态都不再能够长久保持不变;权力与政治的亲密关系即将解体;社群以及国家支撑的抵御个体失败和厄运的保障日益减少;长期性的思考、计划及行动日渐崩溃;个体被赋予“自由抉择者”角色并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社会生活中的男男女女,又如何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作者作出了阐释。
波兰尼和胡塞尔,一位建构后批判哲学,一位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一位确信外部实体存在,一位将外部实体还原到内在意识。波兰尼后批判哲学的核心理论——“个人知识”理论有现象学的来源。本书多角度、多层次对波兰尼与胡塞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了两种哲学体系、一些重要概论、他们的方法以及语言本性观和真理观等,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辨析,以推进对两者认识论思想的研究。
移情问题不仅是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鉴于其与身体性、主体间性、先验唯我论、位格、此在、他人、道德主体性等问题的密切相关性,所以施泰因、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列维纳斯等现象学家都对之进行了深入讨论,而在众多的讨论者中,施泰因可谓真正的开创者,其代表作《论移情问题》为该问题的现象学研究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作者的名著《黑格尔》(1975)的缩写本,内容简约明快,文字清新流畅。作者不仅希望对黑格尔的哲学加以剖析和阐明,而且更希望探讨他对当代哲学的相关性与重要性,也就是说,试图指出黑格尔如何为我们反省若干当代问题、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提供凭借。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阐释黑格尔的思想,第二部分处理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第三部分指出黑格尔所面对的问题和力图实现的目标如何延续到今天,以及他的当代意义。《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黑格尔哲学和政治思想的最佳入门书之一。
古希腊人为什么追求自由?他们所追求的自由又是什么?古希腊人的哲学如何引领着历史?《古希腊的思想与历史:自由的古典探索》是研习古希腊政治、历史及自由思想史的鸿篇巨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柏拉图对话等为线索展开哲学的思索,意在揭示人类自由的真正条件乃是知识,即伦理化的技艺;下篇以历史来承载思想,讨论古代希腊现实的政治问题。作者研读原典、占有史料之精详,令人叹服。 作者研读原典、占有史料之精详,令人叹服。带读者细细梳理柏拉图对话、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等原典,交融思想探索与现实问题,以思想引领历史。
美学理论是杜威哲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杜威对于人类审美活动的解释和以前的美学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他大大拓展了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所指涉的范围,这也导致了对他的美学思想的误解和混淆。例如佩珀和克罗齐批评杜威,认为他的审美理论是唯心主义的,这与他的实用主义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扦格不通。 《杜威的艺术、经济与自然理论》的作者针对这一误解,对杜威进行了辩护,特别精细彻底地分析了杜威从唯心主义到实用主义的发展。作者要表明,杜威哲学起指导作用的基本考虑是他的审美经验理论,论证了杜威体系的根本概念是“经验”。在展示杜威分析美学和艺术时,会发现他对经验所做的实用主义讨论。作者通过揭示杜威哲学内在的美学基础,纠正误解,激发当代人对杜威的新兴趣,尤其是当代正处在一个审美经验如此丰沛,甚至引
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作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著作是具有包罗万象性质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布洛赫本人的根本哲学思想,也包含了他对世界内容及其象征形象和模型形态的详尽解释。在哲学的贫乏时代,布洛赫通过一系列著作使形而上学重新成为真理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