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章展示智术师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及其思想语言实践的特质,第二章则集中审视了智术师修辞的三个关键术语:“时机”、“游戏”及“可能”。接下来的三章是全书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作者视为认识智术师的一种恰切方式:通过呈现三位古典思想家——柏拉图、伊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对智术师的不同接受和回应,来理解古希腊的智术师运动。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与哈耶克》以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冲突为背景,肯定马克思主义通过理论创新,完全应该并能够吸纳自由主义的科学思想成果。作者提出必须克服长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传统观念;克服长期形成的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视若冰炭的“冷战”思维模式;克服“书斋式”的体系构建和盲目追求学科体系自洽的治学态度,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本书是作者在1765年至1799年之间,以类似日记的方式记录下的思考、感受、评论性文字等,内容涵盖政治、哲学、科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文学等领域。
在这篇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中,卢俊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像,回顾了人类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指南: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本书是依作者给研究生开设的“西方哲学经典概论”课程整理而成的讲课实录。作者用十五次课的时间,分别选取了两方哲学吏上从古希腊到近代的九位哲学家,根据《西方哲学经典名著选读》所选著作分析各哲学家的思想,阐发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本书并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是着意于经典,通过对经典哲学家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重历思想的产生过程,并注重与学生的课堂对话和交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作针对性的讲解。在对经典哲学家的阐述中贯注了作者的学术思想,不少地方提出了一家之言,颇有独到之处。 不止如此,作者还以身说法,对如何解读和研究西方哲学经典给予了方法上的指导。一睹此书,我们或可反省自己读书之误。
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人,似乎人人都听说过萨特。他写小说、戏剧和新闻评论,为的是赢取更广泛的受众,但到了最后,他所有的贡献,都被缩略为一个简单的画面:存在主义者萨特,坐在一间咖啡馆里,奋笔疾书着重要然而事实上难以理解的哲学著作。 在萨特写作的那个时代,主流哲学似乎完全没有触及与我们的责任和生命的意义相关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普通人希望哲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正是萨特让人们一直关注这些古老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就算是那些不喜欢他答案的人,也将他视为一代哲学大家。现在看起来,主流哲学似乎再一次与普通人脱节,是时候阅读萨特,向他学习了。
在这篇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中,卢俊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像,回顾了人类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指南: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古典哲学的趣味》与那些以时间为顺序、以伟大思想家为轴线介绍古典哲学的著作不同,本书着意向读者展示古典哲学的清新与生动,以及古典哲学传统在主题与风格上的广泛多样性。本书将古代关于情感与理智、幸福与美德等主题的论辩呈现给读者,并引导读者理解这些主题在古代的流变。 锐利、精练,充满哲学研究的激情。作者的这本导论在叙述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关的内容时,大胆突破按时间顺序行文的传统写法,直接切入人类问题的核心,涵盖范围从理性与激情的关系到真理的客观性。我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好的叙述方式。
伯特兰·罗素的名字,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这个人的一生,令很多人羡慕,不仅仅因为其寿命长,情人多,更重要的是,在学术成就与社会责任两方面,他都未偏废,而且达到了两个高峰。读罗素的学术著作,冰清玉洁,如不食人间烟火;读罗素的时评政论,则道义澎湃,每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都能听到他不畏权势的激越抗议。几乎难以设想,像他这样的纯粹学者竟也会因为不同政见,两次入狱,最后一次是一九六一年,当时已达九十高龄。百年人生,他始终将知识关怀与社会关怀这两个似乎水火不容的,相融于一身,肯定很不容易、。但是有罗素这一成例,也许有助于说明,为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个知识分子可以坚持至少可以向往的境界。
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一门玄奥难懂,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因而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学问。果真如此吗?读完这本小书,人们也许会重 新审视自己的观点。 本书的25篇文章短小精悍,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事件出发,引伸到潜藏在事件背后的哲学问题,进而讲解西方思想史上的大师们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观点。每一篇既是关于一位哲学家的生平与主要思想的精要介绍,而且是哲学观点如何关照现实世界的精妙体现。读起来,既不会感觉到哲学的沉闷无聊,还会发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俯拾皆是可供玩味的哲理。 更具性的是,本书进一步阐释了这些哲学大师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丰富多样的思维工具和研究方法,如位西方哲学家泰利斯探索世界的组成元素所用的还原法,的芝诺悖论中所体现的归谬法,苏格拉底刨根究底的追问法,奥卡姆削繁就简
一书,为你详细介绍了西方影响力的20位哲人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荣格的性恪哲学、尼采的自我哲学、培根的人生哲学、叔本华的处世哲学、罗素的道德哲学、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笛卡尔的人类哲学、柏拉图的精神哲学、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本书内容是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恩想的精髓。读本书,是一次了解哲学大师、走进哲学大师的心灵之旅。全书内容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妙语连珠,并配有众多精美插图,让人读来赏心悦目。
本书是集尼采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尼采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尼采自提出上帝已死和超人哲学之后,举世哗然。本书提出叩问:人活着究竟为什么?最后用尼采的哲学思想为您一一解答,其中自然有惊世骇俗的狂妄智言,也有心平气和专属于师者的教诲。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类书籍。 作者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向我们讲述:思想占据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发生什么行动,那个行动背后就是思想。思想精明狡猾,它为了自己的便利常不惜扭曲真相,它因为追逐快感而作茧自缚。本书让人们将思想从限制中解脱出来,让自己产生一种令人吃惊的能量感。实现痛苦和悲伤的生活终结。
F.M.康福德(1874-1943)是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和诗人。1899年至1943年任教于大学三一学院,一生著述颇丰。 本书是作者在四篇讲稿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是有关古希腊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涉及苏格拉底时代前后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等内容。在书中,作者以苏格拉底为分界点,将古希腊哲学史分为四个阶段:苏格拉底之前的爱奥尼亚科学、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时期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当然,作者并非只探讨这几个人,和他们同时代的其他重要学者及学派也有所涉及,对亚里士多德以后的斯多噶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也有论述。
在这篇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中,卢俊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像,回顾了人类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指南: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这是一本对亚里士多德和其主要思想进行介绍的通俗读本。他是继柏拉图之后世界古代史上的另一位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古典希腊一切思维成就的总结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古代世界最的百科全书,古希腊人的科学的杰出代表和改革者,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他开拓了形式逻辑学、动物学、生物分类学等全新的学术领域,并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位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的著述之巨,无人可比,尤其是对哲学的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将它点燃。
进化论在同一时期也被作为欧美先进思想的代表介绍到日本,其影响波及到明治思想界的各个领域,并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为日本构建近代化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学科的研究方法,围绕进化论思想在日本的传入、与日本各种思潮的冲突与交融等问题,将采取多视角接近,全方位考察,分主题探讨,以达综合把握的目的。为此,主要选取启蒙思想、国家主义思想、自由民权思想、宗教、社会主义思想这五种明治时期的主流思潮与进化论的关系,分章节探讨相关思潮的思想家们对进化论的认识和评价。此外,还将视角转向同时代的清末中国,以“清末中国留日学人的进化论认识”为主题,通过对清末中国知识分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炳麟),特别是留日知识分子进化论认识的
舍斯托夫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在这个生存深渊面前,我们往往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来填平深渊,然而生存的深渊是形而上学的理性无法填平的。灵魂的漫游者,不得不在深渊中向允诺揩掉每一滴眼泪的上帝呼告。而十字架上的真理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和死亡、渺小和、罪孽和救赎、梦魇和自由、呻吟和悲叹,它最终给予人的是上帝允诺的希望和爱。 在本书中,舍斯托夫,这位的灵魂漫游者,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无根基性,消解了传统哲学的理性思辨,为迷惘茫然的现代人寻找到了理性难以企及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