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自我对话性质的小书,一些关于生死、自然、烦恼、自我、他者的洞察和思考,很多随性、审慎而又睿智的语言,让你回归内心的城堡。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注疏集修订版)》讲述了: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 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 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 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 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这是一本深度解析古希腊哲学巨匠苏格拉底思想精髓的书,精心汇集了《申辩篇》《斐多篇》和《普罗塔戈拉篇》三部经典对话录。通过苏格拉底与不同人物的深刻对话,本书全面展现了其对正义、知识、美德、死亡以及真理的不懈探索与深刻洞见,引领读者感受智慧的启迪,思考生命的真谛。
这是一本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来印证佛学观点,进而帮助人们发现 真实的自我、收获人生大智慧的哲学类书籍。本书是美国进化心理学家、 百位 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的罗伯特·赖特多年研究与实践所成,书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进化心理学的知识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关于人类的5大认知真相:(1)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苦);(2)快乐和烦恼都是“感觉”(非我);(3)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无我);(4)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空);(5)我们能够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冥想)。并教会我们通过正念自控训练冲破大脑错觉,实现与各种感觉的剥离,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 智慧, 幸福。
《沉思录》,古罗马专享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接受法国记者帕蒂的深度访谈,让·鲍德里亚涉及了广泛的话题,包括福山和他的理论;波斯尼亚、海湾战争,卢旺达和新世界秩序;全球化和普遍性;种族民族主义的回归;战争的本质;修正主义与否定大屠杀;德勒兹、福柯、巴塔耶和维利里奥;虚无主义与启示录,写作实践;虚拟现实;西方和东方;牺牲和忏悔文化;人权和公民,法国知识分子与参与;当今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社会和社会排斥;解放;死亡,暴力和恋尸癖现实;幻觉和媒介;生活所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包括性。鲍德里亚的回答跨越政治、哲学和文化,既诙谐又犀利,对于陌生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易于理解的介绍;对于评论者来说,这是一个对他理论立场的引人入胜的澄清。
在初版于1790年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揭示了审美判断的主观先天条件即共通感,表明鉴赏就是这种共通感的普遍传达,从而将知、情、意三种人类的本质力量结合为一个整体。审美判断力在康德眼中又构成目的论判断力的前提和本质条件,只有以人和人的自由为基础方可视为宇宙的 目的。可以说,康德意在弥合《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的尖锐对立而揭橥的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不仅在他的整个先验人类学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位置,而且他在本书所表述的一系列宝贵的思想,都对后来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至马克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德著作素以艰涩难懂著称,本书可说是《判断力批判》的导读和入门书,作者的着力点在于吃透文本的基本内容,并从方法论和康德先验人类学的整体上去观照各章节的具体论述;你必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