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旧约概念、旧约考古学以及旧约神学为主轴,研究圣经旧约每一卷书的主题。书中内容吸取了近代圣经研究的许多成果,并加上笔者自己的研究心得而写成。本书对圣经旧约每一卷的研究都以历史背景作引论,而后考试每卷书的内容分段,最后分析主题信息。在编排上,除了三十九卷圣经旧约的研究之外,还在经卷中穿插重要的专题,俾使读者对圣经旧约产生整体性的概念。
《御定六壬金口合占(上中下)》为《故宫珍本丛刊》术数类、属中之一种,原书藏北京故宫,不著撰者,清康熙内府刻本;此次整理,分 上、中、下三册出版。原书将六壬所可能产生的每一课(以干支六十甲子纪日配每日的十二个 时辰共可得720课)都分列“天时、射覆、行人、田宅,谒见、捕猎、疾病、出行、文信、来意、婚姻、迁移、孕产、失物”等14项古人常欲占断的 事项并逐项给出了断辞;正如本书书名,这些断辞都是根据“六壬”和“金口诀”两种方式的原理联合做出的。 为了方便读者比较,我们将仅根据“六壬”原理所做的分析和断辞(即《故宫珍本丛刊》中的《御定六壬直指析义》720课的内容)分别排在 “合占”每一课的后面。由于原书没有关于“六壬”和“金口诀”的基本相识的介绍,为了方便读者学习,本书将《故宫珍本丛刊》中的《御定六 壬直指
本书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从历史重构、逻辑重构和批判性对话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思想展开系统研究。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以“资本”为本质范畴展开的现代性批判,颠覆了黑格尔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就现代性的经济基础、基本原则、根本动力、主要特征、最终出路等等方面提供了核心框架。后现代语境中的“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批判主题,由于放弃或弱化了对现代历史存在论基础的批判考查,现代性意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叙事风格等等,以此为基础的现代性批判本质上是一种观念论批判,此种批判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方法论上的总体性、价值取向的阶级性、批判态度的辩证性和理论批判的实践性之间存在基本差异。作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
《意识的解释》是丹尼特最重要、影响著作之一,也是心智哲学甚至当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本书全方位地探索意识现象。在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丹尼尔·丹尼特反驳传统的、常识的意识理论,提出一个全新的模型,广泛吸收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信息。 《意识的解释》全方位地探索意识现象。在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丹尼尔·丹尼特反驳传统的、常识的意识理论,提出一个全新的模型,广泛吸收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信息。我们当前关于有意识生命物(人类、动物,甚至机器人)的各种理论,都会因为此书揭示的全新视角而发生根本转变。
本书自1988年首版出版以来,已经成为当代哲学很重要也很有争议的著作,同时也让阿兰·巴迪欧成为今天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哲学家。《存在与事件(精)》是巴迪欧对其哲学蓝图很全面的论述,他重新梳理了自柏拉图以降,经由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卢梭、拉康的欧洲哲学传统。在深度上,他的这个宏大的哲学蓝图足以与海德格尔和德勒兹的蓝图相媲美。 本书由37个沉思组成:沉思一词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笛卡尔文本的特征--理性的秩序,每一个沉思的发展在主题上都是自洽的,沉思所展开的方式,并不是对已确立的或对立的学说的驳斥,树立自己正确的立场。
好的书是一个合格的恋人,是值得我们崇拜的,我们与之交心,向之倾诉,同之争吵。 当我们坐在咖啡馆里听到贝多芬的音乐时,我会突然出神,然后眼前的咖啡就看不到了……
张祥龙编著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修订第3版)》揭示中西哲学的一个交点,它可能是一颗种子,孕育未来的思想。这个揭示要求原本地领会海德格尔,包括准确把握原初文献,厘清有关的哲学史脉络,发现隐藏着的思想源头,以及贴切地理解这位哲学家的晦涩的思想方式和表达风格,乃至这种方式与风格的相互需要。对于中国和印度古代哲理的解释,则要求突破流行的概念化方法,以现象学的柔性方式直接感受它们生动的思想特性。 ????由此,才能探测到中国古代哲理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内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既有事实(包括作者独自发现的事实)的支持,又有来自某种哲学的亲缘联系。这亲缘性不仅表现为家族的相似,还显现为一些相映成趣的区别。 ????这本《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修订第3版)》是否做到了这些?回答只在
一切活的事物都在寻求更加美好的世界。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拒绝获取知识。 企图缔造人间天堂的结果无一例外造成人间地狱,它导致不宽容。每一个人只有为自己可选择的志业而牺牲的权利,但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鼓励别人为一个理想而牺牲。如果生命不会完结,生命也就不会有价值;正是部分因为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才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本书是8卷本《西方哲学史》的“总论”,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西方哲学观念之变迁”,由叶秀山先生撰述,作者从分析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入手,对西方哲学演进的内在逻辑,各种概念的形成、发展、相互关系和理论形态等,作了精要的阐述,凸现了西方哲学的深刻内涵,阐明了它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下篇为“中西哲学、文化在西学东渐中的融合”,由王树人先生撰述,作者从佛典翻译切入,系统阐述了中西哲学融合的历史及其基本问题与特点,并从中探求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两篇相辅相成,体现了我国学者对西方哲学及中西哲学关系的总体把握。
本书是8卷本《西方哲学史》的“总论”,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西方哲学观念之变迁”,由叶秀山先生撰述,作者从分析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入手,对西方哲学演进的内在逻辑,各种概念的形成、发展、相互关系和理论形态等,作了精要的阐述,凸现了西方哲学的深刻内涵,阐明了它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下篇为“中西哲学、文化在西学东渐中的融合”,由王树人先生撰述,作者从佛典翻译切入,系统阐述了中西哲学融合的历史及其基本问题与特点,并从中探求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两篇相辅相成,体现了我国学者对西方哲学及中西哲学关系的总体把握。
,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由谢东编写。
《法句经》又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钵经》、《昙钵偈》。《法句经》之“法”字,梵语为dharma,意为“道理”,又有规则之意;《法句经》之所以被世界学者看重,乃是因为它与原始佛教思想接近。尽管该经典是佛灭后若干世纪编纂起来的,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偈颂无疑是佛祖所说的,或曰反映佛祖的自己思想。据支谦在重译《法句经》所作的序文来看,该经在印度被视为沙弥或比丘学习佛经的启蒙,不读此经而学佛经,便被看作是越级躐等;而且,该经也是深入学习佛经的经典,不只是一般的通俗启蒙。从现今的《法句经》来看,一般不懂佛经之人是读不懂其中的许多深奥句义的。因此,《法句经》既是佛经的蒙学读物,又是深研原始佛教思想必要经典。
本书“总报告”聚焦中国宗教改革及其相关问题;“各大宗教报告”在总结2013年中国各大宗教积极健康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2013年中国各大宗教的发展状况与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从学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热点报告”特别关注中国伊斯兰教的门宦问题及其对我国西北地区社会的影响;“专题报告”关注中国古老宗教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复兴,包括东巴教、苯教、师公教和萨满教四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