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教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内容十分宏富,思想体系严密,几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故自问世后,就广泛流行。该经以理、行、果为框架,谓一切众生都有 菩提妙明元心 ,但因不明自心清净,故流转生死,如能修禅证道,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义。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在日本
《法华经》就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共六万九千余字,七卷二十八品,由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是一部体系庞大、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并且文字讲究的经文,从经文中我们可以理解佛教平等、因缘、因果等思想,也可以得到开悟、解脱、修行的方式与途径,让感悟者感受到生命中高华之境。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其诸法实相的主旨,实际上涵盖了空、真如、法性、究竟涅槃、佛性等大乘佛教究竟的法义,各宗派无不受《法华经》的影响。著名的天台宗即以《
麻衣道者,姓李,名和。生于北宋年代,河南南阳内乡人。为陈抟之师,是宋代一位高僧,仙风道骨式传奇人物,既精通相术,又擅长易学、术数,并将其融为一炉。 《搜神圣览》说:“麻衣道者,常以麻辫为衣,蓬面积垢秽,然颜若童稚,双瞳凝碧。”陈抟与麻衣道者同在崇龛(今四川省安岳县境内)修道,后来又同在华山论道,两人思想相通,情感笃深,陈抟对麻衣道者十分尊崇,称赞他“道德高杰,学通天人,至于后人,尤有神仙之鉴。” 其著作有《麻衣神相》、《火林珠》和一部由其弟子陈抟以注释形式流传下来的易学论著《麻衣正易心法》一卷,其中以《麻衣神相》最为经典。 《麻衣神相》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对人体相貌进行系统叙论的相术著作。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 经 的一部典籍,其核心思想是 即心即佛 顿悟成佛 。又称《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全经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惠能自述平生,基本反映惠能出家贫苦、黄梅得法、南归传禅的主要事迹;其次是惠能弘法所说内容,即其如何以空融有、直了心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和禅法特色;最后是惠能弟子对大师的请益以及他与弟子的问答。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净土三经之一。经文为我们描绘了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美妙,教主阿弥陀佛、左右胁侍观世音和大势至的殊胜功德以及往生净土的十六观想法门。奉劝众生信仰净土,受持观想法门, 以便死后往生此极乐世界,永离苦海。 经中所宣讲的净土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所谓的彼岸世界信仰。所谓净土,是相对世俗有情众生居住的所谓 秽土 秽国 而言的。净土思想起源很早,在古印度婆罗门和小乘佛教中,都可找到渊源。然直到大乘佛教产生之后,才成为系统的思想。但在印度并不流行,而一经传入中国,则大受欢迎,很快流传起来,所以,对净土的信仰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又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西来,传心印于二祖,言: 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故南北朝 楞伽师 ,实为禅宗先导。因其巨大的影响力。 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 《楞伽经》除序文说明其产生的原由,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外,其主要内容有:①阐述 三界唯心 的学说。认为一切诸法都系 自心所见 , 自心所现 ,是 自内证 ;②说明真妄的因缘;③辨明邪正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八
本书收录了李叔同(弘一法师)关于生平经历、艺术教育、处世心得等内容,附录收录了丰子恺、夏丏尊、启功等文化大家对弘一法师的回忆性文章。丰子恺说“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夏丏尊说“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弘一法师告诉我们人生要活得有意义,平常事物亦值得我们欢喜与认真,他也用这份人生态度,演绎了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很好人生。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
《心之道》是一本西方人写的东方哲学类著作。作者针对现代人面对的危机,即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从东方禅学思想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答。他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人们恰恰应该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感的事实,而不应该拒绝和逃避它们。为了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人们应该拥抱现在,活在当下。
《生命的洗练》——属灵操练礼赞,是一本灵修经典,书内探讨了十二种灵修操练:默想、祷告、禁食、研究、简朴、独处、顺服、认罪、敬拜、引导、庆祝,对每种操练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指导,章后附有思考和讨论的题目,以及相关经文和进深读物。作者深厚的生命素养,扎实的和神学功底,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代灵修大师。 《生命的洗练》是傅士德的处女作,英文原版首现于1978年,一举奠定了他在灵修学上的地位, 2018年《生命的洗练》出版四十周年,已超过200万册;学者们赞叹其思想深度,高列于各大神学院教科书榜单。 此次中文简体版出版方增加了作者的自序和导论部分,本书适用于小组学习、团契操练、读书会等。
《入行论》系统阐述了发菩提心、学菩萨行的修学体系,是修学大乘佛法不可缺少的论典。而本论则是藏地无著菩萨对《入行论》所著的精辟简释,无论什么人,只要看过、接触过、忆念过这位大菩萨金刚语所造的论典,其相续中会生起菩提心。
《指月录》是谈禅之书,禅宗的主要理论,在书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那些 的公案,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向人们昭示着生活的真理。它的形式虽然是陈旧的,但禅的精神却是生生不息的。它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活得透彻明白,自由快乐。
慧灯之光——心灵之光, 慈爱之光智慧之光 来自真正善知识的心灵食粮,慈诚罗珠堪布精心撰写的佛学经典论著。 《慧灯之光》以其对大小乘显密经典全面、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诠释,为一切有缘人从理论至实修打开了通往佛学圣殿的方便之门。它如灯塔,又似向导,为迷途者指路,助修行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