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向外追求,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它必须返观自身,找到一切价值的源头。内在的宝藏一直为我们所忽略,我们因为过分注重外在的物质欲望和追名逐利,而对于一直就拥有的那份精神源泉却无法享受。所有的灵性追求可以看成是扭转人的精神追求的方向,不再去寻求那个本质上不是你的东西,而是去发现那个本质上就是你的东西,意识回光返照,自觉自在,回到那个内在和谐的世界。如果向外追求,你就注定无法满足,因为那个不是你的东西不能满足你,只能使你迷失在异化的“他乡”,而只有回到心灵的“故乡”,你才能安身立命,找到精神的永恒的家园!戈国龙编著的《道上的风景——没有终点的旅程(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的,作者兼备学者的专业知识与修行人的精神修养,将学思与体悟相结合,从胸襟中流出了本书中那些充满灵性的文字。它表明
两千多年来,佛陀的故事不断累积,当中充斥奇迹与神祇,使得世人愈来愈不清楚他的真实生平。佛陀谈到自己时,从来没有提到奇迹或神祗。他对这两者抱持怀疑的态度,也不想被尊为伟人;他说法时从不提到家人,也很少谈私事。他不认为自己是神,这一点和《》中的基督完全不同。佛陀把自己视为“觉醒的人”,这也是“佛陀”一词的原意。迪帕克·乔普拉编著的《凡人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旨在探讨一位觉醒的人,在这段谜般的生平当中,你会看到一个人觉醒悟道的历程,他甚至穷尽毕生心力,只为唤醒沉睡中的世人。佛陀在艰苦恶劣的境地修行,历经人间最惨烈的苦难,甚至差点丢掉性命,终于证得无上道法。佛陀俨然就是真理的化身,他曾经说:“见我者即见法,见法者即见我。”《凡人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描写一段神圣的旅
唐宋以降,禅宗逐渐渗入中国文化深层,推动了儒、道二家的鼎新——就连新儒学启蒙人物周敦颐都说,自己所领悟到的心法,实则源自黄龙慧南(临济宗黄龙派创始人)。而被日本尊为主流文化的禅,也是临济宗传入,并成为了日本禅宗的主流。 千百年来,临济禅以彻骨彻髓的般若智慧,为东方文化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其精髓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中、贯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试想:我们哪一个男人没有经历过“当头棒喝”?哪一个女人没有体会过“十八变”?而这些,都是临济宗的公案…… 《禅机·领恬》丛书,从临济宗千年传承中、从数千位禅师的万则公案里,精选出了一百枝的优昙花,呈现给您。愿您在机趣百出的品读中,感受古代禅者神韵,启迪般若智慧,觉悟人生真谛。
本书是《禅门诗偈三百首》第二部,许多时候,不可说的禅,在禅诗里却以诗的语言说得明明白白。 本书精挑细选了或者有名或者有趣的禅诗,有些禅诗的创意、发想令人拍案叫绝! 期望读者在诗偈文学语言中,在美的抚触里,悄悄被禅无声无息溜进你的心里。
《觉悟人生:开愿答疑》用智慧将佛学的清澈注入人们心田,用深邃的佛法简明透彻地解答人们的疑问,引经譬喻,循循善诱又不失诙谐幽默。
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常常局限于“四大皆空”、“解脱”、“皈依”等观念,从未真正理解佛教的精义。要真正懂得,应该看看释迦牟尼当年是如何从迷惘中超脱、证道,看观音菩萨是如何历经磨难,成为大慈大悲的菩萨。本书依据佛教经典和民间口传故事,系统地将释迦牟尼从诞生、迷惘、离家修行、走错路,到树下悟道、战胜魔鬼、最终成佛的历程,以及观音菩萨转生、历经诸多磨难、修行证道、济世救人的故事展示给读者。同时,本书还收集了包括雕像、壁画、白描、国画、唐卡等形式的插图,以及简洁、精辟的图片赏析来演绎佛陀与观音的传说故事,以及背后浩大的人类文明历史。
这是一本指导生活的书,我是谁?为什么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烦恼?有摆脱烦恼的办法吗?是否存在一条通向完全没有烦恼痛苦的解脱之路?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带着这些疑问,一位身修实证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不满足于信仰与传说,苦心寻觅佛陀的“真实教义”,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以佛陀教言为指南针,终于明白佛陀究竟在讲什么。他把传统文化中寻觅到的智慧运用到当下的工作、生活中,以经为径,作为人生道路的指引。书中把自己走过来的路—人生的不解和生命的困惑以及解脱出来的步骤、方法一一记录下来,直面自己内心的最深处,不回避、不溢美、不做作、不迷信,以如实的态度开解生活问题,略去表面直击症结。深入浅出的手法,积极入世的态度,令人读来真实可信。这个读本是作者结合传统经典文化,在生活、工作中得到的切身悟解,剥除一切迷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发展及流传经不同地区历逾两千多年,唯受到不同时间、地域的语言文字所影响,造成了现代人在理解上的困难,而对佛教望之却步。故此,在我出版了《心经与生活智慧》的繁体字增编版后,承蒙恩师净慧法师的鼓励与支持,将这书以简体字出版,在内地发行流布,希望可以令多些人接触到中国佛教文化这瑰宝。佛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除了宗教实践外,它亦以理性的观点去阐释人生问题,条理分明,不带迷信。我接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都和科学息息相关,因此亦很喜欢用同样务实求真的态度去钻研佛法,并且发觉佛学和科学的理念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在这方面;我的另一《心经与生活智慧》《佛教与人生》亦有所阐释。为了使读者更加明了佛法中的缘起和科学的关系,我也就将它加进《心经与生活智慧》中,编集成简体字版的合订本
旅行成为当今的时尚,催生出了有关人文地理的写作。这种写作以远方为对象,在漂泊的状态中揭示旅人的心境。本书作者是一个人类学者、记录片拍摄者,也是一个在荒漠里寻找秘境的朝圣者。多年来,他一直在云南、西藏、四川以及内地旅行,探索乡土文化的精神。为此,他曾在电子空间里建立了以旅行为主题的网页《去远方》,作为自己的“天空之城”,本书便是这个天空之城投在人间的影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双脚的行走,是作者旅行故事的汇集;思想的行走,是民间文化考察的汇集;诗歌的行走,是漂泊中灵感的汇集。其中100多幅图片,则浓缩了旅途中山川和人的美丽。
《苦禅大课堂》是一本纪实的书。一是集中了李苦禅先生的部分作品及画稿,记录和反映出苦禅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这一部分是《苦禅课徒稿展》的主要内容。二是集中了李苦禅先生的部分学生举办的多次的讲课——这一部分是对讲课内容的文字整理。他们讲课的内容记录了习画的切身体会,是真实的,有感情的,鲜活的。读过之后,我们会对古人的教诲理解得更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而不思则罔”,“学如不足,犹恐失之”,“传道、授业、解惑”……苦禅先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与共同的追求探索,启发我们理解“中国的哲学实际上是人学”的道理,大到国事,小到家事,具体到学画习字只有整合理顺,符合规律,才能逐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