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是五代宋时高僧延寿纂辑的一部禅学名著。全书一百卷,可分为三章:卷前半部分为标宗章,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卷为引证章。所谓标宗章就是“立正宗明为歸趣”,问答章主要是“申问答用去疑情”,引证章则“引真诠成其圆信”。尽管该书卷帙浩繁,广征博引,然其主旨只有一条,就是宣扬唯心唯识,真源觉海,力图用唯心唯识的观念去观察周围世界,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 释延寿(904-975)五代宋初僧人。俗姓王,字冲元,浙江余杭人。自幼信佛,戒杀放生。曾任余杭库吏、华亭镇将,30岁从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先在天台山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又到金华天柱峰诵《妙法莲华经》三年。旋从法眼宗创始人文益(法眼禅师0的弟子德韶得法,传承法眼宗。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记载,延寿于后
《印度佛教史》一书是卓越的日本佛教学者平川彰先生论述印度佛教的通史类著作,内容详尽,叙述简洁,广泛综合东西方印度佛教研究成果。其论理分明,剖析层层深入,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印度佛教的历史概貌,令读者耳目一新。本书是“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指南。
《反思与重构:郭象研究》将郭象哲学置于魏晋时代的大背景下,以自由(逍遥)问题为主线展开《反思与重构:郭象研究》的思想体系,适性逍遥、齐物诠释、内圣外王构成《反思与重构:郭象研究》自由(逍遥)理论的实践内容,独化论、性分论、自然论则构成《反思与重构:郭象研究》自由(逍遥)理论的形上根据。认为郭象对庄子的道、有、无、逍遥、是非、生死、圣人、无为等范畴和观点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将庄子思想从超越的境界形态诠释为实然的知性形态,构建了以“适性逍遥”为核心的“实然的知性形态诠释学”体系。
莫扎特在欧洲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不仅音乐创作史如此——柴柯夫斯基和马勒都把他奉若神明,思想史上的影响同样如此本书提供了莫扎特音乐与基督神学的关系的两份现代文献:一,现代基督教神学泰斗卡尔·巴特在莫扎特诞辰二百周年时写的几篇隽永的随笔;二,现代天主教神学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汉斯·昆在莫扎特忌辰二百周年时写的两篇研究论文。基督宗教与欧洲音乐的关系,并非仅体现在欧洲音乐史上至今仍在发展的宗教性作品,也体现在神学家对音乐的沉思——施韦策尔曾写过五十多万言的巴赫研究。巴特的几篇短文虽属杂性质,却透露出他的思想中一些颇为独特的方面,例如,他把莫扎特的弥撒曲与自己卷帙浩瀚的教义学联系起来:两者的本质都是堂皇上的荣耀。这些小随笔不仅令人赏心悦目,也是研究巴特思想的有学术价值的资料。汉斯·昆的
本书主要是通过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的几个侧面,探讨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的特色与社会作用;以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相关问题的研究为路径,探索民间信仰混乱中的结构,无秩中的秩序,窥析中国民间信仰的本质、特征、内在结构与秩序、传承与流变的规律。同时,此为起点,研究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关系,民间信仰与国家以及大文化传统的互动,民间信仰的社会适应性及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更深入地认识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空问中的位置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追寻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社会动力之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