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刚淳朴又略带拘谨的举止,在探讨问题时表现的严肃认真的理性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影响,再加上老乡的乡情,作者渐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他在法源寺中国佛学院是专任唯识讲师,作者经常到他的屋子里去坐坐,话题一般是吟唯识。正刚这部大作略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对唯识思想以训释法相之方式予以的细致清晰的分析与深入浅出的说明,第二部分是对《大乘百法明门论》这部简明法相著述的结构科判与文句纂释,整部著述较好地结合了讲授之简明与研究之精细,是相当有价值的一部唯识著述。从中,研究者可以发现研究方面的独特心得,而初级爱好者则可以体会到唯识学的法相意义与唯识意趣。简言之,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法相唯识力作。
《神正论》是莱布尼茨在世时发表的专享一部大部头著作。本书名为谈神,实为谈人和人的自由。作者在“序言”中曾指出:“有两个有名的迷宫,常常使我们的理性误入歧途:其一关涉到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这一迷宫首先出现在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中;其二在于连续性和看来是其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问题牵涉到对于无限性的思考。靠前个问题几乎困惑着整个人类,第二个问题则只是让哲学家们费心。”如果说莱布尼茨的其他著作主要阐述的是“单子论”或“连续性”与“不可分的点”关系问题,则本著着重阐述的则是“几乎困惑着整个人类”的“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或“人的自由”问题。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独钎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藉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