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导读》是著名学者鲍鹏山教授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又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类全新力作。前有万字导言,系统梳理了《道德经》的版本源流和核心思想。上《道经》,下《德经》,五千言,八十一章,针对每一章原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道德经》中不少语言表达已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在各章最后也对成语来源做了标注,并增加了相关章节链接,以帮助读者厘清《道德经》的整体逻辑脉络。全书重在导读,《道德经》的文本高度抽象和简约,本书作者通过说明背景、阐明用意、理顺逻辑,并对原义做适当发挥和展开,深入浅出,用精妙的解读帮助读者真正领悟《道德经》的思想与智慧。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鲍鹏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含《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孟子导读》《道德经导读》《庄子导读
《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 》是英国 人类学家王斯福关于中国民间 的重要研究专著。他以60年代在台北山街近三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为基础,着重研究民间 组织是如何将分散的个人组织在一起的。他直接从民间 当中来理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讲述在民间社会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这种修辞学途径来模仿帝国的行政、贸易和惩罚体系的,揭示了烧 、城隍崇拜等民间习俗背后隐含的帝国隐喻的逻辑——这也一直是中华帝国和民间社会之间沟通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指出,这种隐喻式的模仿并非对帝国科层结构的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民间 正是通过象征性的隐喻方式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力量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 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藏族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历 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和 性。本书依据藏文典籍,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而成,由浅入深地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等方面加以介绍,使读者 加清晰地了解宗喀巴的佛学思想。
苏美尔人属于一个非闪族、非印欧的民族,自公元前第四千纪开始到第三千纪末生活于南部巴比伦尼亚(在今伊拉克境内)。他们发明了楔形文字,创建了世界上 早的城邦文明,其信仰和神话、文学影响了其后的近东 ,包括 、基督教和 。苏美尔神话是世界上 古老的有文字记载的神话。萨缪尔·诺亚·克拉莫尔穷其一生研究的苏美尔文明,将分布于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楔形文字泥版的零散内容整理出来并翻译成英语。本书是他整编的重要著作,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苏美尔泥版文献中保存下来的神话体系,中译本为 出版。
《楞严经》是“经中”,是生命的经典,被认可为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是佛教正法的代表,素来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等赞誉。一千多年以来,《楞严经》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中都备受推崇,广泛流通,并得到各国历朝历代皇室的鼎力支持。《楞严经》更是一部指导人们发现自心、修炼智慧的手册。 《图说楞严经》以流通很广的近代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为蓝本,综合各家的注疏和讲解,精编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同时,以60个系统结构表和严谨流程图,200幅精美绘图和佛像,用全新图说手法综合创意,使古老佛经焕发新鲜活力。
本书系作者承担的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明清之际中欧文明的接触与对话——以天主教在华本土化为考察中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近年来,以天主教入华为中心的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已成为备受学术界关注的一个课题,相关成果蔚为大观。但既有的这些研究成果仍然偏重宏观概括,并以传统的宗教史及中西关系史取向为主,少见微观考察及跨学科的分析。本书尝试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中西档案文献,针对17世纪末至18世纪间清帝国天主教徒的信仰世界进行“深描”。除导论和结论,全书分为9章,分别从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社会人际网络、性别意识、文献流传、信仰形式、与民间宗教的关系、医疗文化、空间等主题,力求通过具体而微的个案考察,从细节处揭示清代前期因为禁教政策而貌似走向封闭的中国天主教社区信
本书是杨曾文先生亲自编选的关于禅宗研究的文集,内容涉及中国佛教与禅宗、禅宗形成及其思想、禅宗的社会文化影响、禅宗与儒者士大夫、禅宗与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 本书特别注重从三教交流、互鉴和彼此融通的角度,选择在中国思想文化目前有代表性的人物、著作和事件为具体例证,论述唐宋以来禅宗对包括哲学、文学、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思想文化所产生的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本书论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适合佛学研究者和文化爱好者阅读。
身为当代著名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专家的康菲尔德,结合佛法禅修与心理治疗两大领域的经验,写成了这本佛法的心理疗愈经典著作。 《慧心自在》将禅修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结合,并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且从心智的专注力和观照力转到心灵的情感疗愈。一开始就先从神圣性与慈悲谈起,勾勒出一种对心理学与人类生活的积极且正面的态度。 《慧心自在》共分五大部分:部分解释了佛法如何看待心理健康与意识;第二部分详细说明如何透过修习正念,以获得心灵的疗愈和觉醒;第三部分主要讨论如何转化不健康的情绪;第四部分讲解佛法心理疗愈学使用的方法,从专注与观想的力量,到复杂的认知上的训练,以及具有转化力量的社会实践;第五部分探讨意识境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即心灵极度安乐与解脱的状态。 《慧心自在》语言平易近人
本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武雅士等有关中国社会宗教与仪式主题的论文集。作者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华南民间信仰做了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构建了汉族民间“神灵”的人类学解释模式,总结了汉民族的民间信仰的三种模式:官僚模式、个人模式、异端模式。所收论文16篇,如“一个台湾城镇历史中的宗教组织”、“香港的乡庙”、“台湾的建筑与超自然”、“广东的萨满信仰”、“道教仪式中的正统与异端”、“祖先崇拜和丧葬实践”、“神、鬼和祖先”等等。所论主题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民间宗教信仰以及各种仪式,如道教、萨满教、祖先崇拜、鬼神信仰、丧葬仪式等等,分析潜藏在这些信仰和仪式背后的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碰撞与交融。
后现代性不能容忍和本质,而神学所关注的恰恰是和本质。神学在后现代世界有无立锥之地?后现代神学是否可能,抑或后现代与神学连在一起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神学能否回应后现代主义?在凯文?范胡泽编著的《后现代神学》中,神学家们以不同方式对后现代理论所提出的挑战进行了回应。本书部分论述了不同类型的后现代神学;第二部分从后现代的视角检视了基督教的主要教义。本书论述清晰,内容丰富,是了解后现代神学的指南。
什么是图腾崇拜,它包含什么内容,实质是什么?图腾崇拜都会布在哪些地方,都有哪些形式?最古老的图腾崇拜源于何时,以怎样的方式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图腾研究都有哪些理论和方法,它们的优势何在? 海通教授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与细致严谨的逻辑推演、理论评述,为我们提供了最基础也最完整的图腾研究文本。
《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 》是英国 人类学家王斯福关于中国民间 的重要研究专著。他以60年代在台北山街近三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为基础,着重研究民间 组织是如何将分散的个人组织在一起的。他直接从民间 当中来理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讲述在民间社会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这种修辞学途径来模仿帝国的行政、贸易和惩罚体系的,揭示了烧 、城隍崇拜等民间习俗背后隐含的帝国隐喻的逻辑——这也一直是中华帝国和民间社会之间沟通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指出,这种隐喻式的模仿并非对帝国科层结构的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民间 正是通过象征性的隐喻方式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力量的。
《中华佛教史》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内容丰赡、论述精当,既可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书,又可作为一般的学习、了解佛教知识的书籍阅读,还可作为工具书使用,是一套集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佳作,是佛教史研究中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深入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专著,在中国文学史、佛教史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该书涉及的内容和题材都相当广泛,几乎涵盖了佛教所涉及的所有文学领域。如佛教从人到神的艺术形象分析,佛教理念所涉及的从寓言神话到天堂地狱的故事类型研究,从生死轮回到因果报应的宗教伦理型文学研究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作为一部早期的历史文献,《弟吴宗教源流》可谓是一部完整的吐蕃通史,不仅具有独特的史学观念、编写体例、叙事风格及叙事文体,而且具备了完整的断代、分类体系,在藏族史学目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该宗教史籍当中还有许多在其他史籍中少见的内容,如吐蕃小邦、吐蕃法律制度、吐蕃寺庙、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的历史以及已失传的珍贵古籍史料等,都是它的独特之处。
命理之学,由来久矣。古之言命者,简而赅,故庖牺曰正命,仲尼曰天命,老聃曰复命,类皆以得之于天,赋之于人者,正其性、循其理、以安其命而已。滴天髓一书,相传为京图撰,刘诚意注,取通神、六亲为两大纲,自天道至贞元,凡分六十二章。刘基编著的《滴天髓阐微(编注白话全译)》是中国古代占卜经典之一,是明代的命理学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