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考察华北平原一个村落的语言现像,分析出其中宗族文化、村民关系、宗亲称谓、婚俗变迁、民俗信仰等,揭示出凝聚在语言现像中的民众心理和民众精神。
《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三卷本的卷,俗称“观念1”,但实为在主题和论域两方面具有完整独立性的作品。《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始终被认为是“现象学”和“胡塞尔哲学”系统内的“书”,是胡塞尔“心学”的主要奠基之作;为胡塞尔自《逻辑研究》出版以来,多年反思准备后的“神来之笔”,即数周内一气呵成之作。由于在混沌心理和严密逻辑之间的杰出异质性交叉分析,《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成为20世纪哲学中的最重要哲学经典之一。 《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在20年前商务印书馆舒曼版中译本基础上,根据原版进行了全面复校和订正。全书分为四部分,包含:“本质和本质认识”
《本然的观点》内容简介:人的自我具有一种分裂的本性.它能自己的经验即从客观的观点来思考世界.也能从自身所处的特殊视角即从主观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本然的观点》旨在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客观性。客观性无法对世界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解决的方法不是禁止客观化。而是求得客观性与不可还原的主观性的协调.即以本然的观点看世界。作者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身心关系、知识与怀疑、思想与实在及道德哲学等方面的表现。作者处理这一问题的独特方法.为哲学探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及价值哲学等领域.《本然的观点》都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出品的《义乌民俗》从生产、生活、家庭、家族村落、礼仪、节日、信仰、社会八个方面,用章节体记述了义乌的习俗。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义乌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及演变历史,以及义乌四乡民风民俗的差异,尽可能追溯其源流及义乌各方不同的风俗,简述了新风俗。《义乌民俗》文辞简朴,并引用了一些义乌的民谚、民歌、民谣以增加趣味性。有的章节还涉及义乌周边地区风俗对义乌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是如何融合进纯朴的民风民俗之中。 ????
《生命这出戏》是一本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 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人生问题和生活中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 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汪洋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出品的《义乌民俗》从生产、生活、家庭、家族村落、礼仪、节日、信仰、社会八个方面,用章节体记述了义乌的习俗。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义乌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及演变历史,以及义乌四乡民风民俗的差异,尽可能追溯其源流及义乌各方不同的风俗,简述了新风俗。《义乌民俗》文辞简朴,并引用了一些义乌的民谚、民歌、民谣以增加趣味性。有的章节还涉及义乌周边地区风俗对义乌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是如何融合进纯朴的民风民俗之中。 ????
本书在讲述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时,以天下美学观贯穿,按从古至今的顺序展开,上溯至远古美学、春秋战国美学、秦汉美学,中及魏晋南北朝美学、隋唐五代美学、宋辽金元美学,近及明代美学、清代美学,介绍了各个时期出现的重要流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并力图挖掘前后的继承关系,论述范围涉及文学、美术、音乐、园林、建筑等领域,体现了作者宽阔的学术视野,也突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性。
《六壬时空》不仅系统阐述了六壬课式与断要的内在逻辑结构,更从传统天文历法学和易学角度,对六壬的源流及起式的原理予以说明,从而揭示了六壬时空大卦的一般性原理,视角独特。作为刘氏断应法的导论,作者重注了壬学的两大主体——毕法与课经,使得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
无
该书内容如题目所示,通过介绍现代西方哲学,以欧陆哲学为主的重要哲学家的生平及思想,勾勒出现代西方哲学的线路图。书中论述的重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利科、批判理论、巴特、福柯、德里达等。
《六壬时空》不仅系统阐述了六壬课式与断要的内在逻辑结构,更从传统天文历法学和易学角度,对六壬的源流及起式的原理予以说明,从而揭示了六壬时空大卦的一般性原理,视角独特。作为刘氏断应法的导论,作者重注了壬学的两大主体毕法与课经,使得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
这套丛书按学科和事类分类,以文学、历史、哲学、伦理、科技、戏曲、民俗、建筑等分册,按照历史本身发展的顺序,精选各领域里的杰出人物、经典名著、重要事件等,透过现代学术的眼光,用简洁精当的描述和阐释,向读者系统介绍中华文化精华。其目的在于:使恢宏壮丽的中华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特别是引起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重视,帮助青少年理解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和重要地位,从而激发青少年对祖国、对民族的由衷热爱。 为了让深奥难懂的古代经典和远离今天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在青少年心目中“活”起来,丛书在严格尊重史实,力求内容准确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故事,引人入胜地介绍各领域知识,使读者在了解中国灿烂文化的同时,又享受到读书悦心明智的乐趣。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
《观念的冒险》研究的是文明的概念,力图要理解的是文明化的人是如何产生的;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观点便是:要提高和保持文明,冒险是很重要的。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标题《观念的冒险》有两层意思,两者都与本书的主题相合。一层意思是指某些观念在加速人类通往文明的缓慢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这便是人类历史中观念的冒险。另一层意思则是:观念将对人类历史的冒险经历作出解释,作者对这些观念进行思辨的构架时,无异于是在经历一场冒险。”
2015年1月下旬在深圳召开了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提交论文百余篇。本书是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选编集,围绕“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这一主题,从儒家经典的解释,经学史上的思潮、人物、专题,西方解释学的传播、接受与本土化问题,中国诠释学的建构与探索,儒家经典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等展开深入的前瞻性探讨,并立足当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儒学的当下境遇、发展与问题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