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传播学意义上受众形象的分类与描绘,是针对法兰克福法学派传播理论方面的研究性著作。书中将广义的受众刻画为三种形象:受宰制的受众、反抗的受众、协商的受众,其所对应的三类人群即大众、精英和公民。其中他将大众描画为受虐狂、蒙昧者与单面人三种面相。关于精英,则主要有批评家、拯救者与造反派等三种形象。第二代法兰克福批判理论中的受众形象主要呈现于多元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是公共领域中具有同等的符号权利和传播权利的平等公众。具有语言交往资质和遵守语用学伦理规范的公众是公众中的合格公民。关于公民,主要有协商者、立法者和公共知识分子等三种形象。公共知识分子则是公民中的精英。 本书以社会哲学的研究视角,打破了传统受众论的刻板印象,重新构建了一套受众分类模型,以批判话语表达了对弱势大众
大学是儒家重要的原典著作,也是古今解说繁复。简介各异的著作。在编著《中华经典诠解:大学中庸诠解》的过程中,我们着眼于人的心性及修养这一基本视角,尽可能的多参考有关学说以为之诠释。 《中华经典诠解:大学中庸诠解》在写作过程中,依据亚久远编委会以及总编所提出的编写意图和体例要求,先由主编刘振佳坐车总体编著框架结构,然后又张言昌承担《大学》一书的诠释,由唐艳承担《中庸》一书的诠释,最后由刘振佳负责统稿。
《淮南子》内容博杂,文字艰深,包括内篇二十一卷,外篇三十三卷,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可惜如今传世的仅余内篇的二十一卷。《淮南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文章富于变化,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很多神话传说:开天辟地、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颇有趣味。中国许多传统神话故事均是因此书而得以流传,也因此,它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宝典。 虽然,《淮南子》流传至今只余二十一卷,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它仍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为了向大众读者传播和普及这部道家经典巨著,我们精心编校了这本《淮南子》,以期更多的普通读者能够因此而从中受益。 我们以保存各卷主体思想和内涵要点为原则,对《淮南子》进行了精选,删去了相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价值并不大的一些内容,留存了各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