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五代宋释延寿(904-975)的著作。全书多达一百卷,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并删去了繁杂的文字,呈现全部佛法的精要。全书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第.一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 标宗章 ,内容为 立正宗明为归趣 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 问答章 ,内容以 申问答用去疑情 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百卷为 引证章 ,内容为 引真诠成其圆信 。所谓 正宗 ,即 举一心为宗 ,此一心宗, 照万法如镜 。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 中闹,但知看古教。 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释延寿编纂《宗镜录》的用意
《汉译文库:过程与实在(修订版)》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汉译文库:过程与实在(修订版)》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形而上学思想。 怀特海认为,“实在”就是实际实有,就是点滴的经验,就是经验的搏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而“过程”,就是由实际实有构成群集,再由群集构成更大群集直至整个宇宙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一宇宙论是对传统唯物论和二元论的颠覆。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来源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源泉滚滚、永不停歇的历程。这样的历程,才是真正的实在。读《孟子》就只是“问心”,“问心”就只是个当下体会验察。“问心”是向全幅的生活开放,向的天地开放。问心,不是收网一切的线索,而是开启生命的不息之门。读《孟子》就只是问心,问心无愧,一切已矣,义利之辨在此,人禽之辨在此,天理人欲之辨在此。但这是不离生活的,是不离经典的,是不离天地的,问心就只是这样的开启生命之门。乾坤阴阳,咸在于此,天地六合,只此一心。这是一种拥抱,一种被天地六合,古往今来所拥有的感觉。运用概念语言解读孟子,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真正的充分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觉知,去活过来,于是这样的活过来便成了历史。
爱比克泰德终身探讨两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过上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如何做个好人?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人类似乎也摆脱了不了这两个问题的困扰。爱比克泰德意识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用毕生心血,为身处各种人生境况的人们勾勒出了一条通往幸福、满足和宁静之路。
《哲学的慰藉》既是一部论述哲学和神学问题的经典名著,也是文学史上的篇章,以散文与诗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作者在狱中绝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涉及命运与天命、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恒性与时间等重大问题。
《荣格与中国文化》是中学西渐丛书的一种,中学西渐丛书的选题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等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从中理出“中”学渐次浸润、影响“西”学的脉络。本书分为六章及“引言”与“后记”。靠前章“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从荣格出生与成长中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缘起,呈现荣格家中的中国气氛,以及荣格内心深处的中国意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主流文化的几大支系出发,分析荣格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印记,探索荣格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学”的催化、启发和影响;第六章“爱诺思及荣格之后的发展”,呈现荣格及其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持续努力,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荣格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影响。
和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生命体也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是什么让某些物质粒子的集合从无生命的物质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人?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了感觉和体验的特权?在《意识的解释》中,作者丹尼尔 丹尼特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多重草稿”理论,向传统的“笛卡儿剧场”理论发起了挑战。 引用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和理论,结合精巧的思想实验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作者认为意识并不是“撰写好”的单一剧本在大脑某个部位的“剧场”里有序上演的产物,大脑中也不存在观看这种“剧目”并加以诠释的观众(“笛卡儿剧场”理论)。相反,作者认为意识是从并行撰写中的众多版本的“草稿”里脱颖而出的,是一场“群魔混战”的产物,各种片段交替执行高级功能,意识便在其间浮沉。 本书入选《纽约时报》
本书关注到儒、佛两家对于「感官欲望」的了解,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洞见,遂依据两家根源的经典──《论语》与《杂阿含经》,分析感官欲望的意义,以及如何对于感官欲望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由传统经典的记载,挖掘深刻的道理,以浅白的文字解释深奥的义理,将学术研究的成果,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除了提供读者实践上的思考与判断之外,也让往后的研究者能够从更多的经典中,找到丰富的材料来研究这个课题,展现出传统思想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来源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源泉滚滚、永不停歇的历程。这样的历程,才是真正的实在。读《孟子》就只是“问心”,“问心”就只是个当下体会验察。“问心”是向全幅的生活开放,向的天地开放。问心,不是收网一切的线索,而是开启生命的不息之门。读《孟子》就只是问心,问心无愧,一切已矣,义利之辨在此,人禽之辨在此,天理人欲之辨在此。但这是不离生活的,是不离经典的,是不离天地的,问心就只是这样的开启生命之门。乾坤阴阳,咸在于此,天地六合,只此一心。这是一种拥抱,一种被天地六合,古往今来所拥有的感觉。运用概念语言解读孟子,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真正的充分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觉知,去活过来,于是这样的活过来便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