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道德经》的核心灵魂——第一章,采取讲座的形式,逐字拆解,针对“常道”“非常道”“可道”“不可道”“常名”“非常名”,“可名”“不可名”乃至于“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常有”“常无”全面解读,解答了什么是道,纠正了一些在“道”“名”“有”“无”研究上的曲解,还有如何在行、处、坐、卧的日常中如何运用“道”和“禅”,解决学道和生活上的困扰,从而真正达到安心。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这是一部参透社会人生奥秘的旷世奇书。这是一份满载中华道学文明精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位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耗时30年呕心沥血献给读者的传世之作。 《丹道法诀十二讲》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倾毕生学力,以现代科学和中西哲学、精神分析学、中西医学的视角破译内丹学和禅宗、密宗修炼的奥秘,并将与其相关的社会人生问题作了剖析;后一部分则阐述各派丹道具体修持方法,并将丹家秘传的抄本附录于后。
《全真道研究》是由山东大学赵卫东教授主编的专门研究全真道的学术性辑刊,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本辑为第七辑,共收录文章11篇,内容为道教古籍文献、碑刻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及相关书评。
少年时代,蒲公笔下那个有着诸多神奇道术的崂山道士开启了我对崂山的幻想之门:在一座白云缭绕、草木丰茂的海边高山上,有座房间高大宽敞的宫殿,里面住着一群会各种奇异法术的道士,他们快乐地砍柴饮酒做神仙!青年时代,因工作出差来过青岛,奈何行色匆匆,竟未暇与崂山见上一面。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2006年,即将中年的我因工作调动,举家迁来青岛,恍然之间,崂山竟成了自家瑰宝!我扑向崂山,扑向那位神交已久的密友——看不够的奇花古木,听不尽的惊涛拍岸,赏不完的碑刻题记,游不遍的道家宫观。待到心情平静下来,我不禁若有所失并若有所思:奇美的山海风光背后,崂山的灵魂是什么?它的精神魅力何在?于是,我走向书店、图书馆、档案馆甚至网络去寻找答案——秦汉的徐福、神人;唐宋的仙药、华盖真人;金元的邱处机、全真教;
《老学六经》包括《老子 道德经》、《关尹子 文始经》、《文子 通玄经》、《列子 通虚经》、《庄子 南华经》、《庚桑子 洞灵经》。《老学六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老学”的核心和根基,“老学”是以“道”为核心的严密体系,包括两个支点“常道非常道、上德与下德”,四条原理“道生德畜、无中生有”的生成论,“道体德用、有无相生”的本体论,“知而不知、望无见有”的认识论,“下学上达、存无守有”的实践论,目标即“归根返本、物我同一”。从价值论的角度而言,“德”被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观点及“老学”分为“上德与下德”。“上德与下德”阐述的是“无善无恶”和“有是有非”的基本观点。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 道德经》语)语)等。因此,近现代有不少所谓大学者直言不讳地说“老
全书内容共分明道篇、立德篇、修真篇、养生篇、处世篇等五大篇目,并在每篇之下各分五大类,共为二十五类。此书力求收录完各,俾使人们能够全面了解道教文化的各项内涵,正确认识道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且努力发扬道教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哲理智慧、立德向善、热爱和科、廉正无私、保护环境、内丹修炼、养生益寿、为人处世、淡泊名称、读书治学、返朴归真等有益当今世界的内容,以冀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书中各篇分类明细,条目收录尽力做到精简,注释也力求深入浅出,语言明白晓畅,从而对于道教义理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做出合理诠释,在道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方面做出了可贵尝试。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本书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要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
带着难以名状的浮躁与烦恼,逃离钢筋与水泥构建的城市丛林,在绿茵茂林的原野丛林,在云鹤出没的白云深处,也许刹那间你会眼前一亮,忽见万紫千红之中,恍兮惚兮之间,有半堵红墙,几片青瓦,一缕,几声晨钟,在“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的持诵声中,道韵清悠,琴音淡远,如天籁之玄雅,似慈云之氤氲,哦!原来这是一座道教的宫观,那悠长瑞祥的吟唱,将我们引入了明净的世界。
《道教医学精义》简介: 道教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较早出现的一个流 派,其医学模式是融生理治疗、心 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 学模式,具有鲜明的道教特色。道 教医学虽属于宗教医学的范畴,但并不排斥世俗医学 ,奉行“先医药,后”的原 则,把治病术与药物疗法结合起来;道医善于运 用精神、信仰疗法和各种自然疗法 对病人进行心理和信仰治疗;道教医学对疾病的诊治 不单是从个体身心的治疗入手,而 且还注意到外界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 响,强调对外界环境的“治理”, 此乃道教特有的“医世”思想。历代道教医家层出不 穷,在中国医学文化史上享有盛 誉。在道家道教生命观、疾病预防治疗观指导下,在 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之上,道教医学 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藏腑经脉体系、病 因、病机思
茅山在道教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第八洞天、福地。茅山原名句曲山,因三茅真君于此得道成仙而名为茅山。本书与过去的《茅山志》不同,对茅山的历史沿革,神仙、真人、宗师等人、神,道经志书,以及宫观和科仪等等,进行了重新梳理,既利用了原来志书的资料,又有许多新的补充,全书后半部分的内容,搜集和整理的新资料更多,完全是清代以来最完整的一部茅山道教志书。
本书是对中华生命文化的大道绝学——内丹学现代转化的一次积极探索。作者从黄老养生思想本源出发,抛开宗派视角,基于内丹古法承传和30年实修经验,首次提出传统内丹学现代转化的命题,并针对现代人的养生误区,在揭示内丹养生学延年益寿的奥秘、阐述内丹学的基本养生理念和修炼方法的同时,系统地提出了从修炼宗旨到修炼方法等方面的转化思路,还特别对现代人日常修炼要点以及内丹修炼生活化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意见。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在探索中华主流生命文化中的生命智慧,以提醒现代人不要在物欲横流、浮华躁动的人生旅途中迷失本性。更提示现代人不可以漠视自然,并且要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你爱生命,生命才爱你。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观给予我们的生命智慧。
本书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道家道论的研究,揭示了道家之道的“大一”或“不二”的性质。本书创新性地使用了概念群的研究方式与表达式研究方式,研究了佛教传人之前的道家,也就是从《老子》到《老子指归》时期的道家,揭示了道家丰富多样而系统完整的“大一”或“不二”思想及其表述方式。这对于重新研究道佛思想关系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忽视传统文化的民族,在未来行程中只是缺乏精神支柱的匆匆过客。忽视传统文化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自信的选择。让传统文化和先进文明照亮中华民族地行程。 道教的〔道法自然〕与现代 人类社会强调的自然和谐发展观殊途同归,要求人们维持宇宙的自然、完美与和谐。只有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政治、经济生活才能走上健康而稳定的发展轨道,世界才有和平,全球才有安宁。 本书作者在前辈道长、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全国形势之大局,积数年之时间和精力,编著了这本具有知识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的《中国道教文化典藏》,本书帮助读者正确了解中国道教文化,增长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知识,以期有助于中国道教文化的研究、弘扬和发展,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相适应的工作中,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