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原为梵文,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僧加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客居南朝京都建康时将它译成汉语。《百喻经》译文的语言朴素简洁,接近口语。采用偶音节拍,一般四字一句,结构风格极为整齐,是研究中古初期汉语发展的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98岁高龄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接触到印度佛教研究,已经有半仓多世纪的历史了。本书汇集了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诸多思论,内容涉及佛教的起源、佛教的教义、佛教创始人的生平及佛教兴起、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历史发展等。先生的研究,始于语言工作者对语言现象的解读,终于对佛教的评价,以及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作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即研究佛教的意义在于可以清楚地了解印度文化,从而清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家底。
本书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是胡适先生对禅宗在中国传播、发展、演变的研究精粹集。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是一本在禅宗史的研究上有贡献的力作。先生以详尽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基础,对中国禅宗的形成、演变的历史环境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竭力的研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读者了解和研究禅学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中国近代佛教界的泰斗,新佛教运动的巨擘,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太虚大师。他融通内学外学、旧学新学、唯识中观、法性法相,在佛学理论上提出了许多的见解,他的“人生佛教”理论,成为现代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在于: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浇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尝说:“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因此,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号,以鼓励僧众和信众从现实人生出发,由自身当下做起。这也就是说,成佛就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在人的日常道德行为中。否则,人格尚亏,菩萨的地位便无处安置,更淡不上佛陀果成了。、
星云大师2006年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所做的第二十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演讲,主要内容为从“人间佛教”的角度阐明佛教的根本教理“戒定慧”及修持方法,劝诫人们要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使人心回归安宁,社会安定有序,使人间称为佛国净土
《金刚经讲记》采用的是鸠摩罗什汉译本,译文优美流畅,富理趣和文学意味。隋唐以降,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都以《金刚经》为主要的习诵典籍。明奘以特殊的思辨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和归纳,并结合自己研修中遇到的问题举例演绎,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以最简要明晰的方式,完整清楚地了解《金刚经》的内容。《金刚经》是历来传诵最广的大乘经典之一。
《不惑》,是铃木大拙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铃木大拙从佛教的源流、禅门公案等着眼,使读者领悟:禅自生活中来,它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反,它是最实在、最贴近生活和人的生命体验。了解禅,是为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偏离自己的内心带来的痛苦,化解最深层的心理困境,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大宋僧史略》,三卷,北宋赞宁撰,主要记载了佛教事物以及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革。卷上叙论佛陀诞生之年代,佛教之东传,伽蓝之创造,译经、译论、译律、出家、受戒、忏悔、经论讲义之沿革,僧讲,都讲,以及禅法传入我国之经过等。卷中主要叙述教团制度,如僧正、僧统等之沿革,为研究我国佛教史之珍贵资料。卷下叙论紫衣、大师号,戒坛、宗教结社之历史,斋会、结社之起源,以及度僧之方法。本次整理,以《大正藏》本为底本,校之以日本延宝八年(1681)浅野久兵卫重印本、明治十六年(1883)福田大教正校正本、金陵刻经处本等。底本中的明显讹误,直接作相应校改,在校注中予以说明。底本中疑为讹误者,不径改,但在校注中予以说明。本书所引诸经,只有经名,在校注的过程中,凡能考见出处者,注明经文名称、卷数,文字差异较大者,
《般若与业力》一书为般若学之专著。作者沈行如系从师顾净缘专学般若而弘般若者。书首绪言说明作者于圆满具足、千经万纬的佛法大海中,旁征博引,抉出佛法大小乘的根本要义,即是般若与业力这两条总线。书凡四篇:篇总论,叙说印度中土大小二乘区分的情况与根源、区分的范围、大小二乘的比较与根本要义,抉出佛法小乘教义在业力,而大乘的根本教义在般若。第二篇般若论,首先阐明由般若而起的大乘教义,详说般若的解释、般若的重要、般若的体用、般若的修行、般若的证入。其次阐明印度中土大乘诸宗与般若。第三篇业力论,首先阐明由业力而起的小乘教义,详说业力的解释、业力的重要、业力的体用、业力的修行、业力的证入。其次阐明印度二十部派、中土小乘二宗与业力。第四篇合论,首先阐明般若与业力的对观,详说对立的形势,构成对立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勾陈上帝周青获邀前赴如来法华大会.法华大会上却掀起纷争,是乃无论佛道,有前缘亦有孽缘,有缘自有了结之时。历经千百世轮回,周青终于得与自己女儿相遇;太古遗宝重出江湖,引动佛道四方蠢蠢欲念,争执再起,亦自有有缘人得之。魔头轩辕再度出山,众魔惟其马首是瞻,腥风血雨山雨欲来。为避天劫,得渡无量量劫,佛也染红尘,起杀心;两相争斗,佛道谁又能占得先机?法华大会,梵音里,各方谈法;娑婆净土,乱斗中,了结因果。因缘渡人,消除业力,前世种因结后世诸般果。佛、道、魔等修真各界,围绕因缘业力各自劫数,继续纷扰不断的争斗,渐成柳暗花明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