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般若的精义都藏于此经,故其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 本书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李叔同出家后为大众所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李叔同在杭州的虎跑寺落发出家,法号“弘一”。弘一法师是最有资格来解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人,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所蕴含的“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重要教理。 弘一法师崇尚人生的超脱,以淳朴归真的修为、闪耀后世的机锋,重建着心灵家园和生命的净土,启迪后人在浮华的尘世中找到一片自我的洒脱世界。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学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应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信任、忠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分为上篇“与轮回分道扬镳”,共七章,章开始实修前的准备工作,第二章机会:认出暇满难得,第三章无常:深思世事不确定,第四章业力:思维因果不虚,第五章痛苦:思维轮回诸苦,第六章选择:思维解脱的利益,第七章依止上师的窍诀;下篇“与众生共至菩提”,共五章,章究竟的护佑——皈依,第二章如意宝藏——发菩提心,第三章净障之王——念修金刚萨埵,第四章(之一)无量福德之源——供曼扎,第四章(之二)斩断四魔——修古萨里积聚资粮,第五章显现自心佛性的捷径——上师瑜伽。
本书对藏传佛教及其密教的历史渊源、各派代表人物、著作、教义和修持仪轨等进行了概要而通俗的叙述,同时对藏传佛教下形成的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作了生动的饶有趣味的介绍。 相信本书会成为一本读者了解藏传佛教密宗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现象的读物。
藏传佛教雕塑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与特点,在制作上有极为严格的标准,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元代是藏传佛教雕塑的发展期,明代是成熟期也是鼎盛期,清代的藏传佛教雕塑逐渐走向衰微。藏传佛教雕塑种类繁多,质地不金、银、铜、合金等各种金属雕塑,同时还有泥塑、木雕、石刻、酥油花等各种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作品。其中,泥塑、金属雕塑和石刻最为常见,作品数量也最多,为藏传佛教雕塑的主体。《藏传佛教视觉艺术典藏:塑像》收集了藏传佛教塑像约100种,种为本尊,他们是佛陀的化现,例如怖畏金刚是文殊师利,之化相,马头明王是观音大士之忿怒化相等;第二种是护法。护法分为世间护法及出世间护法两类;世间护法本来是‘非人’、魔众或龙族等众生,后被佛法折服而信皈三宝,或被历代大师镇
禅起源于释迦拈花,迦叶一笑。后世达摩东入中土,少林面壁,一坐九年,为的就是等待一个“未受欺的人”。后者神光出现,中国式的禅宗历史正式揭开,达摩印可神光后,赐名“慧可”!意谓:真正的大般若智慧的空性传承,在你身上可以开始了。由此,禅宗历史揭开了它一脉单传,直指人心的真面目。后经五代,到第六祖慧能处,衣钵不传,法脉大盛,更有北方神秀的法理相佑,一时间“南能北秀”硕果累累。仅慧能一脉,就显现出“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而其中参禅悟道者,举不胜举。
《七塔寺人物志》主要依据《七塔寺志》、《宗谱》、《院刊》等图书资料,同时参照古代版地方志书、《四明谈助》等古籍文献,以及《大藏经》、《四库金书》、佛学网站中的相关资料,精心编纂而成。全书约50万字,分为主传、录两大部分,其中主传采取八物评传的笔法,以文字般若,从唐代寺院开山之祖心镜藏奂禅师及其传法师父五泄灵(虚)默禅师,到现任住持,时间跨度将近1200年,涉及与寺院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僧俗人物32人,各作评传或小传,独立成篇;对重点人物,如灵默祖师、心镜祖师、慈运祖师、圆瑛大师、溥常长老、谛闻法师、月西和尚、桂仑禅师等,运用现代学术研究之法,从人物生平、佛学思想、修行成就、为七塔常住以及中国佛教所作出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精到的剖析论述。
禅,非天边云霞,禅是生活,是智慧,是身心修养的艺术。 禅,不烧香拜佛,不念经。习禅修道,日常生活,饥即吃,困即睡。行住坐卧,平常是道,纵横自在,可以悟法。 公案是禅者引人开悟的一种途径与记录。禅称其为禅,是禅师与学人机锋接引、应对发出的智慧。没公案,便没禅,也没禅宗,中国佛学便失去了绚丽的光彩。 禅宗公案,机锋接引,独步天地。
历代书法家爱好抄写《般若心经》,如欧阳询、赵孟頫、苏轼、董其昌、邓石如、弘一法师、赵朴初等都曾留下《般若心经》墨宝。本书作者以篆隶书抄写,并弘一法师说《心经》及《般若心经》历代各种经典译本,具有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禅,非天边云霞,禅是生活,是智慧,是身心修养的艺术。 禅,不烧香拜佛,不念经。习禅修道,日常生活,饥即吃,困即睡。行住坐卧,平常是道,纵横自在,可以悟法。 公案是禅者引人开悟的一种途径与记录。禅称其为禅,是禅师与学人机锋接引、应对发出的智慧。没公案,便没禅,也没禅宗,中国佛学便失去了绚丽的光彩。 禅宗公案,机锋接引,独步天地。
《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是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和高列过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章。该成果对早期佛经翻译家翻译的佛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辨。较之单纯利用语法或词汇来鉴定,增加了可信度,初步建立了一套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疑伪佛经进行鉴别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本书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荣教授对佛教文献与佛教文学研究之又一学术成果。 作者对汉译佛典之十二部经,这一自成体系的佛经文体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对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偈颂、本生、譬喻、因缘、论议、未曾有、授记诸经之文体性质、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进而又以个案形式检讨了它们对中国各体文学的具体影响。此外,作者还特别关注佛教仪式中的应用文体,极大地拓展了佛教文学的研究视域。全书内容翔实,例证较为丰富,对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和宗教文体学的研究,皆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阐发修行实践的专著。全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篇是参考多位密乘祖师大德们的论著整理而成的有关修行密乘前行的系统教法,以使人们得以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密乘前行。下篇则是作者以自己数十年来修学的实践心得体悟,向信众们介绍佛教密乘教法,以及密乘之殊胜特点、基本内容、修行次第等。这部分内容是根据作者多年来数十次讲座记录整理而成的,包括许多讲座现场的互动答疑。全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書以版本的不同,把《大般涅槃經》的異文分為兩部分來談:一是敦煌寫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文字學意義上的,主要研究其類型、成因及意義;二是傳世刻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校勘學意義上的,主要以《大正藏》為材料,通過調查和比勘南北兩本《大般涅槃經》之間的異文,考察南、北本《大般涅槃經》在語言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