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医之间,有着莫在的因缘。 人世间如生老病死苦等,凡引起医家研究关注的内容,大部分也为佛教所关注。正是这生老病死,才有佛教的创立。佛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解除人生的病苦。 本书既是佛家医疗保健的常识性读物,又是佛家治病修学的密典,也可视为一本佛学初机的入门手册。患者应以病患为逆增上缘,正好籍病修道,藉病悟道。 无明,一切病痛疾苦、生死烦恼之源。依佛理修持,破除无明,诸病可治。
全书从世界的现状、佛教的理论、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修佛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揭示了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阐释了佛法具有的诸多功能以及佛教在心灵励志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追述了佛教的历史,介绍了佛教的门派,详释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教理,并从佛教徒的角度谈及了自己对于当今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的佛学读物。
98岁高龄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接触到印度佛教研究,已经有半仓多世纪的历史了。本书汇集了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诸多思论,内容涉及佛教的起源、佛教的教义、佛教创始人的生平及佛教兴起、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历史发展等。先生的研究,始于语言工作者对语言现象的解读,终于对佛教的评价,以及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作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即研究佛教的意义在于可以清楚地了解印度文化,从而清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家底。
自从1991年在美国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本书为英汉双语读物,主要介绍了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及其十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难陀尊者、罗喉罗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迦旃延尊者、富楼那尊者、优波离尊者和须菩提尊者)的生平事迹。相信本书对佛学爱好者有的帮助。
阿姜查不断地重复强调: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静与喜悦。他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互相关联的过程。把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作为起始和核心,阿姜查指导我们如何、放下和不执著。
《金刚经》全文五千一百六十四字,梁武帝的昭明太子将之分为三十二品。全经以佛回答须菩提尊者的提问展开。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尊为“解空”。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主要的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之所以整理结集《和尚对企业家说》,是想让人们认识了解佛教文化,并从中受益。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我发现,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包括官员、白领、企业家们心理压力都很大,有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这些压力是客观的,但信仰的缺失、文化的涣散,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心理,造成价值观的错位、道德的失衡、人生的迷失,却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人色彩。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有心学法的人就可以平衡心态,他们从传统文化或者信仰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更有质量。我承认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东西还没有尘埃落定,但主动清除环境污染和社会污染造成的心理疾病,还生命以阳光、真实,是我们每个人应付出的努力。《和尚对企业家说》由妙华编著。
我们从何处来?死后又将归往何处?相信每个人一生中都曾多次这样问过自己。你以为生命是一截线段,还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螺旋?生命真的会在呼吸断绝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吗?不!早在2500多年以前,佛教便已将生命过程的本质参透,它告诉世人,任何众生的生命都是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个阶段首尾相连构成的无限轮回。 生有: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它标志着一期生命的开始。 本有:从出生到濒临死的全过程,即人们所关注的有形生命。 死有:命终时刹那间的身心,它标志着一期生命的结束。 中有:死后到再生之间的神识。中有体现了佛教特有的灵魂观念,也是启发意义的概念。
《全然接受》作者塔拉?布莱克拥有担任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20年的丰富经验,在本书中对许多学生、客户的案例做了详实的分析与阐释,为我们提供系统化的实修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转化悲伤情绪并重获完整的人格。塔拉也从身为一个女人的角度出发,陈述了她作为禅修行者,是如何面对并接纳自己的失败、伤痛与缺乏自我价值的感受;以及她的客户和学生是如何以书中介绍的实修方法,接纳自己和他人。 塔拉抱持慈悲与宽容之心,为重建人的尊严而奉献生命的岁月,她的教导既及时又实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佛,都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圆满。最重要的是,本书能够重新唤醒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喜乐与自在的权利。
本书以巴利三藏经典、注疏以及流传于佛教国家,特别是以斯里兰卡的传统为基础,又是一位佛教僧人的微薄努力。 本书的部分叙述了佛陀的一生,第二部分阐述了巴利语系佛教。 本书是由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学大师那烂陀长老所著。长老在斯里兰卡家喻户晓,以其广博的佛学知识和高深的佛法修证而闻名于上座部佛教国家。 本书共分四十四章。以原始经典为基础,真实地介绍了佛陀的一生、结合现代科学和哲学,精辟地论述了上座部佛教的特色,系统地讲解了因果业报、六道轮回、涅盘及菩萨思想,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更有作者自己修证后的真知灼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学者的书。
《青岛佛教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一、佛教的历史源流;二、佛教的经典与教义;三、佛教的戒律和行事;四、佛教的建筑;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岛佛教;一、东晋高僧法显在崂山登陆;二、宋高僧道普在崂山海域殉道;三、宋齐居士明僧绍隐居崂山;四、北魏创建崂山法海寺;五、平度释迦院造像碑和天柱山石窟;第二章隋唐宋元时期的青岛佛教;一、日僧圆仁在青岛的足迹;二、大珠山石窟;三、宝寿重修崂山法海寺;四、平度大泽山智藏寺;第三章明代的青岛佛教;一、憨山大师早年岁月;二、憨山大师崂山年谱;三、憨山大师崂山春秋;四、崂山僧道之争始末;五、平度大泽山智藏寺;六、其他佛教成就等等。
《时光文库(100):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精选多个融合儒释道思想精华的经典故事及公案,在解析诸家思想内涵同时,结合现实人生的种种境遇,使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传统思想如同娓娓道来的家常话语,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找到解决生活难题的办法。
证严是台湾僧人和社会慈善家,他于1966年创办了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四十多年来,证严与其弟子,奉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立清修的生活,并以出世的精神,积极投入入世的社会救助工作。 本书包括春夏秋冬四卷,从中,我们可来领悟到证严的人生哲学。 “净化人心”是证严一生的宏愿,其思想与著作,对世人有着深刻的影响,的“人生系列”丛书自1989年在台湾出版以来,以深入浅出的智慧话语,解除了无数烦恼心灵的苦痛与焦躁,深受读者的喜爱。为此,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套书的中文简体字本,希望有助于大陆读者了解和研究证严及其思想。
自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传授禅法起,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禅宗形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本书对达摩禅及其传承、达摩禅的开展、慧能与禅宗、坛经之成立及其展与“众流归于曹溪”的历史,也即印度禅演化为中华禅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考察,对其间重要禅者的事迹与传承、禅法的方便施化与演变做了细致的梳理。
中国华教史籍,恒与列朝史事有关,不参稽而旁者之,则每有窒碍难通之史迹。此论将六朝以来史学必需之佛教史籍,分类述其大意,以为史学研究之助,非敢言佛教史也。 本论所及,大抵为士人所常读,考史常用,及《四库》所录存而为世所习见之书。先取其与中国史事有关者,故以《出三藏记集》、《高僧傅》等为首,而《释迦氏谱》、《释迦方志》等略焉。 中国佛教史籍之范围,略依《阅藏知津》,将此土撰述中的目录、传记、护教、纂集、音义等各类,顺撰着时代,每书条举其名目、略名、异名、卷数异同、板本源流、撰人略历及本书内容体制,并与史学有关诸点。 本书将六朝以来研究历史所常参考的佛教史籍,按成书年代,分类介绍。关于每书的名目、略名、异名、撰人略历、卷数异同、版本源流,和各书的内容体制,以及与历史有关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