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是我国晚明佛教高僧之一,曾在晚明佛教的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把憨山大师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广搜博引,全面系统地加以研究,主要集中在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的层面,重在厘清其佛学思想与唐宋佛教的传承关系,以及与后来“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主张的内在联系,厘清佛学与儒学、宋明理学相互吸收又各自为用的关系,乃至高僧在复兴佛教方面的思想认识、修持主张的差异等。
《普隐随笔》是界诠二十余年来笔耕不辍,以日记形式记录修行生活点滴体悟的内容汇总与精选。书中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平实真挚,文简义深。对读者来说,最为受益的是明示了在平淡真实的日子里如何用心面对一切,如何坚守初心,如何找寻生命的真实意义;对世间的虚幻无常之相更为了知透彻!不至迷于世相而徒增烦恼压力!
《智慧人生》写大手印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诸多智慧“看法”,分为两个部分:人生方向——智慧路标,人生选择——智慧问答,内容涉及怎么在工作中兼顾修行,怎么读书、怎么处理家庭矛盾、怎么影响家人、怎么对待爱情、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修行人怎么面对日常纠纷、怎么看待社会热议的一些问题,等等。部分为散谈随笔,第二部分为问答形式。问答多临阵相遇,直面“交锋”,机锋外露,流于自性,妙趣盎然。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指人心,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二是鲜活生动,包罗万象——因为问者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行业、心病不同,问答之间便显出了一种大海般的宽广,集结了当下生活和修行中的方方面。
《智慧人生》写大手印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诸多智慧“看法”,分为两个部分:人生方向——智慧路标,人生选择——智慧问答,内容涉及怎么在工作中兼顾修行,怎么读书、怎么处理家庭矛盾、怎么影响家人、怎么对待爱情、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修行人怎么面对日常纠纷、怎么看待社会热议的一些问题,等等。部分为散谈随笔,第二部分为问答形式。问答多临阵相遇,直面“交锋”,机锋外露,流于自性,妙趣盎然。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指人心,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二是鲜活生动,包罗万象——因为问者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行业、心病不同,问答之间便显出了一种大海般的宽广,集结了当下生活和修行中的方方面。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教石窟之一,在佛教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莫高窟北周窟中,其造像风格、洞窟布局与前代石窟相比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西魏时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风格为一种面相浑圆、身体丰壮的风格所取代;二是千佛图像面积增大,佛传、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墙中部)的佛画内容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顶。要解释这些现象,就必须廓清北周都城长安的佛教艺术面貌,然而至今关于长安佛教艺术的面貌仍然模糊不清。王敏庆所著的《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以长安造像为中心,首先解决长安造像的艺术特点、成因、形成时间及影响等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主要解决的是北周佛教美术的历史地位问题。北周的佛教艺术是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受东魏、北齐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入隋、唐,还是它创造了属于自己
《大乘佛学(精)》是俄國佛教學者舍尔巴茨基的代表作,原書名為《佛教的涅槃概念》,係《小乘佛學》的姊妹篇。本書最初以英文寫成,主要以公元二世紀佛教思想家龍樹為研究對象,圍繞涅槃概念考察大乘思想運動的興起舆發展。本書自出版以來一直被西方的佛教學研究者、東方學學者梘為不朽名著,係西方比較語言學、比較哲學方法研究東方佛教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四圣谛讲记》的目录大纲是作者整理的,目的是希望让初学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正确的基本佛法概念,不会因为经典太多不知从何下手。看完本书之后,对佛教在修行方面所需知的基本教义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再进一步学习各宗各派的教理。也可以此为敲门砖,深入学习佛教经典,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持法门。 所谓“四圣谛”,是佛陀依人类的思惟方式,非常科学化地开示生死与解脱的因果关系。若不懂得四圣谛,必定不知佛所说的生死与解脱是怎么回事,所以,四圣谛是佛必须学习的最基本佛法。
洞山良价祖师的《宝镜三昧》是曹洞宗的纲宗,所谓“宝镜”,是以一面明镜时常关照自己;“三昧”,即让自己的心达到不被外物牵着走的状态。冯学成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禅宗修学方法、明心见性的关键要害处讲解得十分透彻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教石窟之一,在佛教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莫高窟北周窟中,其造像风格、洞窟布局与前代石窟相比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西魏时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风格为一种面相浑圆、身体丰壮的风格所取代;二是千佛图像面积增大,佛传、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墙中部)的佛画内容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顶。要解释这些现象,就必须廓清北周都城长安的佛教艺术面貌,然而至今关于长安佛教艺术的面貌仍然模糊不清。王敏庆所著的《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以长安造像为中心,首先解决长安造像的艺术特点、成因、形成时间及影响等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主要解决的是北周佛教美术的历史地位问题。北周的佛教艺术是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受东魏、北齐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入隋、唐,还是它创造了属于自己
你是否曾经尝试冥想,却不知如何开始?本书中,内观禅修大师杰克?康菲尔德告诉我们,如何以简单明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呼吸、走路、吃饭开始,逐步将冥想融入自己的生活。试着掌握这些冥想的基础技巧,你将在这样的过程里逐渐发现自身所蕴涵的改变生命的力量。 呼吸:找出一个安稳、舒服的姿势,这样你就可以在当下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将注意力带回此刻,留心周围的环境与声音,去觉察你的身体有什么感受。深呼吸,放轻松,再去注意你的意识和感觉有何变化。 走路:在那个地方静静站着,双眼微睁,目视地板,留意出现的所有身体感受。当你心无旁骛地来回走着,你很快就能意识到,重点并非取得某些进展,而是待在此时此地。 吃饭:在盘子前坐上一分钟,什么也不要做,就
《如何安心如何空》是一部探讨修行的普及读物。作者是一位科技人员,工作之余以自己身心修证的实验为基础,长期致力于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禅,并因因缘际会次第获得殊胜成就,使与他一同修学的人分饮菩提恩泽。
当前学界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对学术,研究者根本不作主体的适性选择,好追逐风气,赶时髦。一时所尚,则群起奔竞,风气或变,逐臭如故。这种恶习有两大弊病:一是各人没有牢固的,可以立足的领域,遇事无从深入,只养成浮动性,人云亦云;二是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的一途,则其余千途万辙,一切废弃,无人问津。当然,也有不少竭其才,分途并进,各专所业,人弃我取的学者。他们不屑拼“西”就“东”,制造轰动效应的浮泛“显学”,视学术为安身立命之所,甘于寂寞,埋头苦干,朱封鳌便是代表。新近出版的三卷本《朱封鳌天台集》,包括:台宗教史、古刹考察、《法华文句》选释、台典考析、《别传》译注、天台修持以及台密探索、台山灵境等等,煌煌百万言,纲领宏大,而精微具悉,诚天台学之杰构也。
道殿祖师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传续开元善无畏尊者之独部准提法流,圆通融合显教义 理,开宗汉传显密圆通准提法之先河,为令众生 得证无上菩提!《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以华严的《普贤行愿品 》为融摄小、始、终、顿、圆五 教之显圆,倡导“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愿海”,以甚深微妙的准提法为统摄五 五二十五部密法心要之密圆总纲。
近代汉传佛教学者释《心经》,主要依其外义,即由“缘生性空”等教理说一切法空,本书则尝试打破这一传统。谈锡永上师指导其弟子,把三篇《心经》的印度释论,由仅存的藏译本译为汉文。译者立足于忠实经典、忠实原著,力求还其以本来面目。本书注重汉藏佛学经典的对勘比较,有其重要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我有许多理念的形成,受益于元音老人的一些开示。
《心经》是佛法的精髓。它的“密度”宣说教法的深广程度与篇幅之比超过了世上任何一部经典,而且并未因此流于肤浅或庸常。我们已经无法确知它的作者为谁。可以确知的是,他于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并能以优美简洁的文句与我们分享前辈修行者的境界与心得。 《心经》不仅仅是一部教法,其经文本身,更已臻艺术的化境。艺术与宗教之间,本无必然的分野;勉为其难,不啻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