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原名《止观》,共十卷,是天台部之一,为天台宗大师智顗晚年很为圆熟的止观著述。这部书是智顗大师在荆州玉泉寺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书。书中阐述智顗大师独特的宗教实践与体验,并以五略十广之分法,详说止观之实践。此书被奉为天台优选法门实践的指导书,盛传于中国历朝乃至日本。
《金刚顶经》 及《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之略称,《金刚顶经》,为密宗金刚界的根本大经。此经广泛宣说金刚界佛部(以大日如来为部主)、金刚部(以不动如来为部主)、宝部(以宝生如来为部主)、莲华部(以阿弥陀如来为部主)、羯磨部(以不空成就如来为部主)五部和身口意三密以及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五智成佛等意,理事具足,穷尽了诸佛的本意,因此称作大教王经。《金刚顶经》作为密教的根本经典之一,对于印度密教的产生和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传入中国后又与《大日经》一起,直接促成了中国汉地密教的建立和发展变化。
《智慧人生》写大手印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诸多智慧“看法”,分为两个部分:人生方向——智慧路标,人生选择——智慧问答,内容涉及怎么在工作中兼顾修行,怎么读书、怎么处理家庭矛盾、怎么影响家人、怎么对待爱情、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修行人怎么面对日常纠纷、怎么看待社会热议的一些问题,等等。部分为散谈随笔,第二部分为问答形式。问答多临阵相遇,直面“交锋”,机锋外露,流于自性,妙趣盎然。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指人心,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二是鲜活生动,包罗万象——因为问者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行业、心病不同,问答之间便显出了一种大海般的宽广,集结了当下生活和修行中的方方面。
《薄伽梵歌》——印度教经典之一。意译《世尊歌》。原属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6篇《毗湿摩篇》。 《薄伽梵歌》吸收了当时正在发展中的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其中主要是吠陀的牺牲崇拜,奥义书的“梵我”理论,数论的二元论和瑜伽实践等。 《薄伽梵歌》与奥义书、《梵经》齐名,通常合称为吠檀多“三经”,它们分别代表着吠檀多哲学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薄伽梵歌》继承“梵我同一”理论,同时吸收其他哲学观点,这是吠檀多哲学的发展阶段。《薄伽梵歌》在印度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吠檀多哲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