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想好好地看一本佛教入门的书,请考虑选择本书,你是不会失望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佛教已经有的成见,说不定本书会让你对佛教完全改观。 如果你是佛,请以本书印证你的修行。 不论是佛或非佛,本书都会帮助我们渐次笑看人间、认知因缘和合的运作走出困局,进而获得精神上某种层次的解脱。
《金刚经》在佛教典籍中地位非常,曾为中国的禅宗开启了历久不衰的黄金时代,禅宗六祖惠能也因此经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开茅塞。本书为享誉世界的一代佛学宗师星云大师对《金刚经》的通俗解读,以简明而
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 ,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 ,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 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 征服中国( 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作者许理和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 的特点,剖析了 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借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 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佛陀在2500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能赢得世人如此的尊敬与景仰?甚至包括如爱因斯坦等现代怀疑论科学家们都如此?他到底说了什么,能感动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从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如何才能成为佛教徒?n《正见》以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帮助读者检验自己是否有佛法的正见,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n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解脱万千烦恼,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在16和17世纪的中国, 信徒和儒学士人广泛地活跃于地方寺院及其捐助活动中。随着士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帝国官僚机构需求的增长,许多人被阻挡在传统的儒家仁宦之途之外;但是显而易见的慈善事业可以在 掌控的领域之外昭示精英的公共地位。由于积极卷入佛寺住持的资金筹集工程,士绅的赞助行为深刻地影响了 的公共机构。《为权力祈祷: 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首先讨论了 与明代理学的关系, 胜地旅游业的增长,以及慈善捐助的机制和动机,继之又分别考察了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迥异的三个县。作者依据中的充分史料,透辟地分析了当时 捐助的类型和社会后果。
98岁高龄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接触到印度佛教研究,已经有半仓多世纪的历史了。本书汇集了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诸多思论,内容涉及佛教的起源、佛教的教义、佛教创始人的生平及佛教兴起、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历史发展等。先生的研究,始于语言工作者对语言现象的解读,终于对佛教的评价,以及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作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即研究佛教的意义在于可以清楚地了解印度文化,从而清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家底。
汤用彤先生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他本着“文化之研究乃真理之探求”的治学精神,其文字对今人的学术文化研究和中国文化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当现代人都在忙碌于追求物质利益之时,让我们返观汤用彤先生所缔造的佛学世界,在禅意中净化心灵,寻找人生的智慧。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希望有缘者通过此书,不辜负自己的如来藏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在本书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对人生、学业、事业、生活及修养心性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众人摆正自己的位置。堪称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反映弘一大师人生境界、佛学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书中除了说佛、讲禅、解经的内容,还收录了弘一法师的格言和著作,包括《格言别录》、《晚晴集》等,并配以弘一法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格言、佛教造像等。弘一法师平生注重实践,本书内容也要言不烦,只要用心品读,定可见大师的慈悲心怀,并用以启迪我们的人生。
《决定宝灯》为宁玛派近代大学者文殊胜海不败尊者所著。谈锡永上师在论中主要依“现空双运”为方便,论说自宗在基、道、果上的观点。全书提出七个甚深问难,与当时恶意批评宁玛派之余宗学者作学术讨论,由是回护自宗。 本论内容于见、修、行、果上,亦对“瑜伽行中观”行人作出重要的指示。译者立足于忠实经典、忠实原著,采用藏汉文对照排版,中文翻译限于每行7字格式,段落上力求与藏文一致。本书注重汉藏佛学经典的对勘比较,有其重要特色,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展开了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中国化进程。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化佛教的成熟。在中国佛教中,禅宗是一个影响又中国特色的宗派,隋唐以后,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亦称《六祖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被称为“论”。以《坛经》冠名惠能(也作慧能)的言教,足见“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也足见《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之高、惠能禅宗影响之大。 现在先介绍一下《坛经》作者惠能的情况。 惠能(636-713),俗姓卢,祖籍范阳(今属河北省),父亲卢行瑶于
《佛教征服中国》主要分析公元5世纪前佛教在中国初传及发展的过程及特点。自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这也是和其他版本注释或白话《六祖坛经浅析》所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