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学者常常这样讲:“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每次听到话,总不免要兴起许多感慨来,在宋以前,我国佛教非常发达,当明有八个主要的大宗派,其中禅宗是有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佛陀本怀的一大宗派。那时禅宗的法脉几乎遍及整个大江南北,并东传日本、韩国,南达越南等地。南宋以后,我国佛教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佛教的影响力就更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国后期的佛教脱离社会现实的修行作派有关。
《庄子》里的寓言很多,议论也很多,但是全面系统地来谈“天地人心”,来谈大道的,首先就是《齐物论》。它不仅仅是《庄子》三十三篇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解开整个道家思想的钥匙。
有声思维的调查方法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对有声思维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讨论,主要内容包括:有声思维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领域、应用原则和应用价值。同时,本书还提供了研究实例,具体说明有声思维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过程和操作方法。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我国外语教育工作者,包括高等院校、中小学外语教师及相关部门的外语教育研究者;同时,本书也可以作为外语专业研究生学习研究方法课程的补充教材。
《人际同构的法哲学》适合法学、哲学、环境科学研究者,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其他爱好者阅读。
孔丛序是古代诸子文献中继腧龉之后儒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孔氏家学的特点。全书七卷二十三篇,自首篇至第五篇,主要记述吼子的言行。第六篇至第十篇,记于思的言行。第十二篇至第二十一篇,记子庙、子顺、子怃的言行,具有父子相承的家学脉络。中间第十一篇是小尔雅。小庸雕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书在孔丛子中作为一篇出现,当为孔氏家学所旧藏。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的哲学、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哲学观点、康德的批判哲学、 费希特的哲学(附:莱茵哈特和雅可比的哲学观点)、谢林的哲学、黑格尔的哲学等。
《人际同构的法哲学》适合法学、哲学、环境科学研究者,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其他爱好者阅读。
上帝一言: 光!就有了光。 夜去晨来,黑暗落下深渊。 再一言,大水一分为二,在苍穹上下漫流。 三一言,陆地升出海面。 四一言,地上长满草木,每一种都会结籽…… 如此一连六日,上帝开天辟地 为什么目的? 为了亚当,他的爱。 我们每一个亚当,只要迷途知返,回到他的怀抱, 他都会欣喜地说:你要重新叫我丈夫, 不许再称我为主公。 ——《亚当》
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步骤:怀疑一切、拆分问题、从易到难、综合解决,他所倡导的理性思维开创了近代哲学史的先河;《情志论》探讨了人类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其精神物质二元论深刻影响了后世。
围绕《论语》一书,梁漱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把儒家思想解释为十三个方面: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非刑罚、礼乐、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同时,还结合中国现时的思想及西方思想,谈了新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再审视、再理解。大家之笔,尽是神来之处,寥寥十万字把一个“儒”字解释得淋漓尽致,读来不禁为之拍案!
永生的渴望与终死的必然,激荡出人类命运的交响。本书通过对外死亡学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构新型死亡形上理论——死亡现象学。为此,作者对死亡现象学的本体论、主要研究方法、基本体系的构成进行了深层次的哲学分析和探讨。主张人类正是意识到自己死亡的必然,为能够战胜和肉体之死,克服由此引发的虚无感和恐惧感,才建构起各种真、善、美、圣的生存信念,并将这些生存信念外化为不同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使有限的生命彰显出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回归元典,弘扬传统”,本书特重对元典的正确解读。在《译解》中,原文采自流传近两千年的王弼注本,今天可作经典诵读的范本。注译力求简明准确,不枝不蔓。解析紧扣文本,重在凸显主旨。书中集录的“古今妙解”,均依据原文,钩玄提要,百家立说,异彩纷呈。在《十问》中,作者梳理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归根复命”等八大感悟,有助于揭开老子思想魅力之谜。《老子道德经词典》则是首次推出,在《老子》文本研究中颇具新意。
为什么巴赫、莫扎特、歌德、贝多芬、席勒培植的德语文化精神到头来竟然孕育出以德意志青年人为主体的纳粹党徒?德国文化名城魏玛有歌德故居,也有尼采档案馆,纳粹党徒并没有捣毁,而是作为精神遗产加以保护和继承。人们不禁要问,德国人文主义与纳粹党徒现象究竟是什么关系?海德格尔、洛维特、施特劳斯提出了尝试性的答案。 黑格尔[Hegel]和尼采[Nietzsche]是两个端点,19世纪德匡精神历史的真正发生就在这两个端点之间运动。但由于人们大多把黑格尔的业绩看做是唯心主义体系光辉灿烂的终结,并为了合乎时宜地运用而从尼采的作品中摘取出任意的部分,所以人们必然会关注这两个人物。当人们在尼采这里只考虑影响,而在黑格尔那里只考虑业绩的时候,黑格尔显得十分遥远,而尼采则显得非常贴近。但事实上,黑格尔的业绩通过其学生们对精神生活
本书罗汉形象的直接来源为清嘉庆四年常州天宁寺像帖,五百罗汉表现了罗汉的各种形式、表情和个性,是一套较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像帖,也是目前已知较早的碑刻五百罗汉代表作。天宁寺像帖,系据杭州净慈寺五百罗汉立像图本勒石,晋陵吴树山镌,常州知府观澜跋。像帖中,五百罗汉表现了各种形态、表情和个性。本书另有清光绪七年湖南衡山祝圣寺的翻刻本,又附平江李元度撰《祝圣寺石契五百阿罗汉像记》及吴锦章序。现两拓片同时流传,本书依据原拓片整理影印。
永生的渴望与终死的必然,激荡出人类命运的交响。本书通过对外死亡学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构新型死亡形上理论——死亡现象学。为此,作者对死亡现象学的本体论、主要研究方法、基本体系的构成进行了深层次的哲学分析和探讨。主张人类正是意识到自己死亡的必然,为能够战胜和肉体之死,克服由此引发的虚无感和恐惧感,才建构起各种真、善、美、圣的生存信念,并将这些生存信念外化为不同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使有限的生命彰显出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神仙》的编译,以《列仙全传》为底本,同时参考了《列仙传》、《续列仙传》和有关史籍。考虑到原书体例不一,篇幅各异,早期的神仙,记载较为简约、古朴,而晚出的仙人,其生平事迹又过于繁复,斧凿的痕迹二分明显。因此我们在编译时对重复罗列的内容作了较大的删节。此书的编译出版,是为了帮助中外读者了解中国本土神仙特别是道教神仙的概貌,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古代的民俗和文化思想演变的历程。善于思考的读者,或能从中发现敬天畏神观念的发展和求仙问道者的行为轨迹,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神道的缘起与本质。由于原书涉及的内容多属于神秘文化的范畴,文字古奥,不少道教术语今译已难,英译尤其不易。翻译中乖谬之处或恐难免尚祈方家有以是正。
人一生的成长,犹如蝉蜕,只有勇于舍去身上那看似无比重要的壳,才能脱胎換骨,长出一双能让人生飞翔的翅膀。 而人很大的痛苦,在于不愿失去。対于已失去的,永近都在杯念、悔恨,放不下过去,折磨现在的自己。求不得是苫,得而复失更苦,想要紧紧抓住,却失去得更快更多…… 如何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你的美好人生? 超个人心理学大师杰克?康菲尓徳告诉我们: 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会做减法的述程——減去无用的欲望、 累赘的习性、杂乱的心念。简单的心性,オ能过好复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