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四部分組成:一是《造像量度經》的標點本,本經是說明佛教造像法度的經典,原屬藏傳佛教系統,自清代漢譯後,對漢化佛教的造像規格產生相當的影響;二是南宋《重編諸天傳》的標點本,《重编諸天傳》主要論述天台宗伽藍安置的“二十諸天”之由來和事缘,並依《金光明懺法》等經典定其列位座次;三是《解說》,介紹了漢傳佛寺的佈局和結構,以及佛教諸神的淵源流變;四是《密教印圖集》,揭示了佛教手印的內涵,可收按圖索驥之效。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子平命学是中国传统术数中的大宗法,子平命理中则依格局论与调候论最为传统最为正宗。格局论是以月令为主,年时为佐的逻辑推理,其是四柱全局系统论;调候论则以千支性情为主,以干支配合为要点,其是四柱论命的局部重点论,此论各有体系,相辅相成,全是研究子平命学的正法。本书深入浅出的全面介绍了格局论与调候论,并且结合作者大量实践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四柱解析,且透露了很多的断命技巧。在这些内容之外,本书还增加了命理漫谈的很多文章,以来丰富格局论、穷通论,同时揭示出更多的命学实战内容,帮助读者来尽快掌握子平断命的真法。
孝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这一根本是由先秦儒家奠定和确立的。本书以 “先秦儒家孝道研究”为题,就是想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形成、发展,认识其本来面目,对其性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析。本书着重探讨了孝道的源起及其宗教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发展;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确立——孔子对西周传统孝道观念的重构;孔门后学对孔子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孝经》等。
在北大念研究生时,一位前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很幸福,可以全心全意读书,学到真正的学问……我们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太忙,超英赶美学苏俄……没有空闲念书。这位前辈当时跟我眼下的年岁差不多。回想起来,他这番话确有几分道理——转眼间,国家又忙起来,仍然是超英赶美,只不过学的不再是苏俄,而是“全球化”……要是我这会儿才到读书年龄,恐怕也很难全心全意念书。 我们那个时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读书,心思的确很单纯,可谓心无旁骛——不过,我的读书年代真的幸福得紧? 不见得。 无论读本科还是念研究生时,我都不大清楚什么书真正值得去细读,即便知道柏拉图、亚理士多德、康德、海德格尔的书值得读,也不知道怎么读……实际上,我一直在不断自个儿摸索什么书值得读以
本书系“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袖珍经典”中的一种。本书的法文原著是根据涂尔干于1913年至1914年在法国索邦大学的演讲笔记整理出版。之所以选择“实用主义”的问题来讨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实用主义思潮几乎已经成了通行的真理理论,已经对西方哲学传统构成摧枯拉朽之势,而且也表现出了与社会学思潮非常亲近的成分”。所以,作者致力于对实用主义做出恰当公允的评价或批判,致力于界清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此次推出本书的中译本,旨在让读者通过译者的精彩文笔,一睹涂尔干思想的内在张力。
一个人可以不信奉佛教,但是了解佛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事情。了解佛教,应当首先了解佛教最初的情形。了解佛教最初的情形,应当首先了解佛陀的智慧人生。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佛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之口实,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传至菩提达摩,乃为西天二十八祖。南朝梁普通(520-527)年间,菩提达摩乘桴南来东土,北上嵩山少林壁观九年,倡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付法偈曰:“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嗣是六代传衣,五宗竞出,乃为禅宗法嗣“四七二三”诸祖师。由唐历宋,其化大焉。但佛教史上的禅宗,虽说在思想传承上与达摩禅学有密切关系,在法统上也有“血缘”之情,然而禅宗的基本思想构架则成于六祖慧能。达摩禅没有“顿悟”法门,尽管也没有否定打坐参禅的要求,但本质上依然是印度禅的翻版。慧能禅宗是以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
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最有才气的知识分子,可能也是那个时期最为博学的人。他感到尽自己的可能去理解宇宙的奥秘是其神圣的职责,并认为这是他造福人类的办法。他不知疲倦地研究着,试图把几辈子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一生中完成。正如上述引文所指出的那样,莱布尼茨的哲学方法是博采众长,并通过综合而创新。他把他那个时代和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潮结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而且,莱布尼茨不只是一位哲学家,他还是一位数学家、外交家、发明家、法学家、图书馆馆长,在其他更多的方面他也是一位杰出代表。正是通过这些职业的工作经历,使人们对他的哲学有所了解。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使莱布尼茨的哲学显得卓尔不群。他不公涉猎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他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十分惊人。在这本书中,我将试图展示莱布尼茨思想的广博性,并通过对其思想推理过
如何去现实地定位佛教与现实人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对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佛教的兴由是,佛教的衰亦由是。看看历史上佛教兴衰跌宕的轨迹,不难发现这一规律。
《张子正蒙注》是王夫之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他通过为北宋张载的《正蒙》一书作注解的形式,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正蒙》是张载最主要的著作。他的哲学思想的精粹,具体表现在这部著作里。朱熹曾经给这书做过注解,名《正蒙解》,虽然也表示推崇,大部分却把他的理论歪曲了。后来做注的,明朝有高攀龙、,清朝有李光地、冉觐祖、张伯行、王植等,都不及王夫之所注的。王夫之的这部《张子正蒙注》,不但充分阐明作者的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了张载哲学,而且对于原著上有些观点表示不同的见解,对于字句的错误也作了不少的校正。 《张子正蒙注》曾于一九五六年九月出版,由古籍出版社据太平洋书店本排印。现在改用一八六五年金陵刊刻的《船山遗书》为底本,重新校勘标点。《正蒙》原文与明万历年间陕西凤翔府官刻本
自佛教东渐,净土宗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作为净土代表经典的《阿弥陀经》因其通篇优美流畅、琅琅上口而被广而传诵;经书中所推崇的持名念佛法门,因其简单便捷而影响深远,故民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美誉。本经内容分为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阿弥陀佛主管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令人生起向往之心。第二,佛陀劝导众人发愿,愿生净土。第三,介绍了修往极乐净土的法门——一心念佛。 《图解阿弥陀佛经》是本以图解的方式阐述净土思想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状况的书,本书从净土宗的流变展开,详细介绍了《阿弥陀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配以生动有趣的图解说明,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一边领悟佛法的博大精妙,一边观照内心,获得清醒。 以现代手法诠释中国净土宗经 本书重要篇章 ⊙ 持名念佛:
齐泽克是一位虎背熊腰的美髯公。他的衣橱里塞满了只有无产阶级才穿的衬衣和牛仔裤,偶尔也能看到一条灯心绒裤子。本专内容有康德同萨德、论之恶及相关问题、黑格尔的“本质逻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我有眼睛听到了你的声音”,或,看不见的主人、后现代性之淫荡客体等。
《文化小丛书:教教派》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分类为基础,分门别类地介绍各主要教派的历史沿革、教义主张、组织方式、礼俗习尚、现实影响等,涉及逊尼派、什叶派、哈瓦利吉派、苏非派、苏非教团、瓦哈比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