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久远,历史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历史的长河滚滚而过,大浪淘沙,沉淀保存下来的文献乃是片金碎银尤为珍贵。我国民间(私人、家庭)流传下来的训诲劝诫类文献,直接反映了人们当时所倡导的道德理想,比那些堂皇的官方儒家经典更直接、真切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这些读书人、士大夫教诲其子孙后代的教育读本,全面周详地阐述了立身处世、立志成才和处理家庭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更涉及到为官、治国、治学、修身、养性各方面内容和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可和为当今我们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的参考资料。此类名言家训往往文字精炼玲珑、生动直白、琅琅上口,极具欣赏价值。作为历史的产物,它们自然会恶化杂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我们持扬弃的态度,做了整理、剔除的工作,同时希望读者有正确的判
卦下面的言辞就是《彖》。孔夫子逐卦加以解释,总称之为《彖传》。《彖传》是讲一卦的含义的,因此,智者看了《彖传》的言辞,对一卦意义的理解就过半了。 “啊乾元”是赞叹“乾元”始生万物之道的。乾卦四德中的“元”,好比五常中的“仁”,单独而言就是四德之一,专门而言则涵盖四德。“万物凭此始生,因而统率天”,是解释卦辞中的“元”。乾元一是概括地说天之道。天道始生万物,万物凭天始生。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自佛教东渐,净土宗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作为净土代表经典的《阿弥陀经》因其通篇优美流畅、琅琅上口而被广而传诵;经书中所推崇的持名念佛法门,因其简单便捷而影响深远,故民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美誉。本经内容分为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阿弥陀佛主管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令人生起向往之心。第二,佛陀劝导众人发愿,愿生净土。第三,介绍了修往极乐净土的法门——一心念佛。 《图解阿弥陀佛经》是本以图解的方式阐述净土思想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状况的书,本书从净土宗的流变展开,详细介绍了《阿弥陀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配以生动有趣的图解说明,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一边领悟佛法的博大精妙,一边观照内心,获得清醒。 以现代手法诠释中国净土宗经 本书重要篇章 ⊙ 持名念佛:
唯识宗为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又称法相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等。其理论渊源是印度的瑜伽行派,所依经典有“六经十一论”之说,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唯识宗以系统深刻的思想、细密的逻辑分析以及切实可行的修证方法著作。本书分七章,系统考察中国唯识宗的兴起、发展和衰微的历程,展现唯识宗由“学派”到“宗派”再到“唯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揭示唯识宗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关系。 本书结构合理,材料丰富,论证细密,富有创新性学术成果,是一部很好的学术论著。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是方东美先生的一部专著。作者认为 ,中国哲学有“主潮”,即原始儒家哲学、原始道家哲学、宋明新儒家哲学和大乘佛学。中国哲学的起源应该从儒家说起,而儒家哲学应该分成原始儒家和宋明新儒家两部分来讲。最能代表儒家精神的 ,是原始儒家哲学。汉代之后 ,儒家精神走向衰落。至宋明,新儒家 (即宋明理学家 )就精神境界而论 ,已经“难比孔孟” ,但应该承认他们在程度上复活了原始儒家精神。所以论儒家哲学,主要应该研究原始儒家及宋明新儒家。道家精神的真正代表是老子、庄子。作者认为战国末期道家思想开始“转向”,汉代以后则更是“趋入邪道”。因此讲道家哲学,只讲“老子体系”和“庄子体系”。本书对原始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逻辑哲学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作者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本书是关于研究《逻辑哲学论》的专著。
齐泽克是一位虎背熊腰的美髯公。他的衣橱里塞满了只有无产阶级才穿的衬衣和牛仔裤,偶尔也能看到一条灯心绒裤子。本专内容有康德同萨德、论之恶及相关问题、黑格尔的“本质逻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我有眼睛听到了你的声音”,或,看不见的主人、后现代性之淫荡客体等。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专享保证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保证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接近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的区隔。
安·兰德(1905—1982)是20世纪美国最为知名的、小说和论著卖出册数最多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她既是小说家,又是哲学家。其挑战意义的哲理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被誉为“继《》之后对当代美国人影响的一本书”。作为哲学家,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致新知识分子》是安·兰德对现今盛行的哲学教条以及因之而生的“负罪、痛苦、绝望、厌倦以及无处不在的逃避氛围”的挑战。 作为知识界争议的人物,安·兰德是一种理性的私利主义伦理学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这种道德观的基础——“一种现世生活的哲学”——正由本书以洪亮的嗓音宣布出来。
本书研究内容为传教史与东西文化交流史。全书由12篇文章及其附录资料组成,大都涉及以前不太为人关注的“边缘问题”。例如沙勿略与中国的关系、会士的商业活动、武力征服中国的计划、会内部的通信制度以及远东地区的主教任命问题等等。涉及的内容和范畴亦颇为宽泛,正如本书的标题所示,作者试图从远东、甚至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解读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如果将以往对入华会士的研究称为正史的话,那么本书的论述更像是前史、外传或新编。
《帛书(易传)研究》一书是王化平博士抽取其学位论文中的一部分,加以扩充而成。该书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取舍,为读者呈现了帛书《易传》研究的整体面貌。书中行文朴实、流畅,将有关材料融会贯通,坚持用材料说话的原则,不标新立异,不哗众取宠。传统学术中,易学号为难治,希望该书作者能将这种学风坚持下去,作出更好的成绩!
汉语思想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经学传统中的注疏、经义、语录,子学传统中的论著体,文章学传统中的论、议等说理议论文体,都是重要的思想文体。这文体传统各有其形成渊源、形式特点,彼此交融互涉,共同建构了汉语思想的传统表达方式。 近代以来,汉语思想的表达传统,面对外来冲击,发生巨大转变,西学思想表达的论著体式,进入中国,并逐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严复、胡适、梁启超等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将详细分析这一过程,并指出,这并不是一个由论著体简单取代注疏体的过程,而是西学论著体式与汉语思想文体传统发生了复杂的冲突与交融。今日所谓“汉话胡说”之“胡说”的独特面貌,与这个交融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到20世纪以后,思想史上的“怎样说”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思想的内容与其独特
作者与同仁译有罗尔斯的名著《正义论》,在影响甚广,此书不仅仅就该书讨论正义理论,而且联系其前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核心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对于中国读者理解西方的正义理论与罗尔斯其人其书颇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