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米拉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宋代著名佛学家苦行僧。本书记述米拉日巴尊者的传奇一生,记述了其出生晋见上师,艰苦修行,利济众生及最后涅盘的历程。
本書以版本的不同,把《大般涅槃經》的異文分為兩部分來談:一是敦煌寫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文字學意義上的,主要研究其類型、成因及意義;二是傳世刻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校勘學意義上的,主要以《大正藏》為材料,通過調查和比勘南北兩本《大般涅槃經》之間的異文,考察南、北本《大般涅槃經》在語言上的差異。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论述了《老子》的传播、经典化过程及孔子问礼的时间等问题,第二部分编排了相关的研究资料。
庄子文,汪洋肆恣,变化无方;庄子思想,曲折隐晦,寓意深遂。这就给后人阅读、理解《庄子》带来了莫大的难度。更令人无奈的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说作为中国人,《庄子》却又像一座蕴藏富饶但无法绕开的高山、一条景色瑰丽却处处有险礁暗流的大河。爬山涉水,如何跨越这重重障碍,当然得从消解庄文所给我们带来的困难着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与思想的梳理。作者正是综合这方面的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清晰的理路,给出合理的判断。书中的许多观点与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具有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
本书由张志扬、陈家琪合著,分上下两篇,陈家琪完成上篇内容,围绕着存在、认识、表达这三个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重新清理,把问题归结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的表达问题;张志扬承担的是下篇的写作,进一步从“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之辨、主体之辨和存在之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语言之辨的准性分析”。这本书20年前产由华中理中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由于当时哲学中的语言问题刚刚引起学界的注意,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但由于当时印数很少,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就是到了今天,在解构“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的同时为人的精神家园寻求另一种依托,就这一永恒性的主题而言,也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有此再版。
本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或者说是奠定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著作,展示了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的原因的探索。 本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本书所展示的,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目和最的原因探索。本书最终考察了人类知识的形成,进而提出关于普遍知识的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王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它自产生之初起就备受争议,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直至今日。说它很有意思,是因为王学的产生本是为统治者解决问题的,却始终得不到官方的认可,颇有鲁迅先生所言“帮闲不得”的痛苦。王学在近现代的际遇就更为奇特了,既有谭嗣同、郭沫若等人在王学发掘出强调个人主体意志、蔑视权威、冲决网罗的革命精神,又有蒋介石利用阳明心学为其独裁统治张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王学学说中的某些内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如“文革”中讲“狠斗私心一闪念”就是王学中争论不休的修养工夫问题在现代的翻版。对于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学说,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本书首先涉及伦理学中的进化论、价值论、义务论、代价论、成效论、律令论、功利论、幸福论、实然、应然与能然的关系理论,如此等等。同时也涉及到例如社会政治理论中的“权力”和“强力”、“共同体”与“社会”等等概念范畴。例如第五篇第6章中对“自身谋杀”的讨论,对“宽恕”的讨论,对“良知”的讨论,对“责任”的讨论,都丝毫不逊于诸如涂尔干、德里达等等当代思想家。第五篇第9章中对“需求”的分析更可以被看作是现象学描述的典范。
本书系迈尔教授两本著作的合刊——《施米特的学说》出版于1998年,是迈尔迄今发表的论著中篇幅的;《施特劳斯的论题》今年刚刚出版,原题为Das theologisch-politische Problem,经作者同意改为现题。后一本书篇幅太小,中译本不便单行,征得作者同意将两书合刊。 迈尔的《隐秘的对话》中译本亦是多篇论述的合刊——作者喜欢篇幅短论著,主题都围绕旆米特与施特劳斯;本书不妨看作《隐秘的对话》续篇,虽为两书合刊,主要同样是施米特与施特劳斯问题——实质性表达就是“神学-政治问题”。 迈尔教授提议将两书合刊的这个中译本命名为“神学-政治问题”,就汉语学的语境来说,不如叫“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权且算作Das theologisch-politische Problem的意译。 施特劳斯 的讲演稿《哲学与神学的相互关系》是我建议作者收进本书作为附录的,特此说
世传《黄庭经》两部,一名《黄庭内景玉经》,一名《黄庭外景玉经》。另外《黄庭中景经》系为后人所作。通常所说的《黄庭经》,不包括《中景经》在内。 从气体出发,本经过固精自守、培育和服食元气,放在炼养的首要位置,提出了“闭塞命门如玉都”、“上禀元握命益长”、“服食玄气可遂生”等见解,并把这种见解用不同的词语反复申言,不厌其烦,贯穿于全篇。 从形气神统一说出发,本经认为精气神三宝是相生相养,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气液充盛,则可以涤除秽浊,将化形骸。 按照阴阳五行说,本经提出炼丹的基本法则机制是合阴阳、攒簇五行,如云:“二神相得化玉英”、“日月列布张阴阳,伏于太阴成其形”、“五行参差同根节,三五合气要本一”等。 按照人体的功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的脏泉学说,本经对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炼
孔丛序是古代诸子文献中继腧龉之后儒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孔氏家学的特点。全书七卷二十三篇,自首篇至第五篇,主要记述吼子的言行。第六篇至第十篇,记于思的言行。第十二篇至第二十一篇,记子庙、子顺、子怃的言行,具有父子相承的家学脉络。中间第十一篇是小尔雅。小庸雕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书在孔丛子中作为一篇出现,当为孔氏家学所旧藏。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佛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之口实,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传至菩提达摩,乃为西天二十八祖。南朝梁普通(520-527)年间,菩提达摩乘桴南来东土,北上嵩山少林壁观九年,倡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付法偈曰:“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嗣是六代传衣,五宗竞出,乃为禅宗法嗣“四七二三”诸祖师。由唐历宋,其化大焉。但佛教史上的禅宗,虽说在思想传承上与达摩禅学有密切关系,在法统上也有“血缘”之情,然而禅宗的基本思想构架则成于六祖慧能。达摩禅没有“顿悟”法门,尽管也没有否定打坐参禅的要求,但本质上依然是印度禅的翻版。慧能禅宗是以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
身体是隐喻性的,这不但意味着身体是一个自身关联统一的存在,也意味着身体并不停留于自身,身体超出自身,向世界之网开放。正如西美尔说,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超出,同样,身体也总是要比身体多出一点什么。这多出的一点既是意识,也是事物、即是语言,也是历史,既是可见者,也是缠绕在我们身体中的不可见者。换言之,身体在它自身中就蕴含着一种可能的他物并且始终他物开放,由此,身体也就成了一个开放的世界。这其实是梅洛—庞蒂从格式塔心理学中得到的一个教益。身体超出身体,只有当它向世界和事物开放时身体才成其为身体,而事物也只有经由身体才成其为事物。 事物与身体一样,也是由同样的肉构成的,因此,它们原本就是一体的,它们处在同一张世界之网之中。不过,在这一世界网络中,身体处于核心的位置上。也可以说,它是由
本书包括了答周西岩、答周若庄、与焦弱侯、答邓石阳、又答石阳太守、答李见罗先生、答焦漪园、复丘若泰、复邓石阳、复周南士、答邓明府等。
《吠陀经和奥义书》为巫白慧的学部委员文集。《吠陀经和奥义书》所选内容为:吠陀经的译者导论、印度唯物论思想探源、印度古代辩证思维、原人奥义探释、吠陀轮回说探源、古代和中世纪的印度自然哲学、奥义书的禅理、印度哲学中的场有思想、奥义书哲学和佛教、文殊菩萨与梵本《金刚针论》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