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波新书精选 系列套装共11册,是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经典入门读物。上zhi历史文化,下zhi社会民生,涵盖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过劳时代》:一边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边是精神生活的极大贫瘠。放眼全#球#,审视现代人的心理,提出从根源上摆脱过劳的方法。 《格差社会》:经济大国日本,在其国民的高收入和高消费水平、繁荣的国际都市、现代化的商业模式背后,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大量失业和流浪人员、阶层固化和不平等、逐渐缩小的社会保障网以及生活于其阴影之下的弱势群体。本书以大量翔实的数据,指出当代日本格差扩大的现状及影响。 《京都》:一部优美、厚重的京都传记,一本浓缩了的日本史。不同于一般的京都读物,不是游客导览,也并非旅行散文;以时间划分空间,以地理表现历史,从一座城市的兴衰管窥一个国家的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代表国家水平的权威性文献。我国于1999年颁布了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为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技术发展,2021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启动了修典工作,本书即为修订后的职业分类大典。本书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一方面紧跟新技术、新职业发展变化,与新职业发布制度和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不能作无本之学,无根之木易到,无源之水易涸。 吾人论学求真非求胜也。 陈垣 《陈垣全集》二十三册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国家 十一五 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资助出版,共一千余万字,是陈垣先生全面、系统的著作汇编。 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境内)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一
在.万斯著,刘晓同、庄逸抒译的《乡下人的悲歌》中,.万斯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后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但是随着家族故事慢慢发展,我们发现万斯的外祖父母、阿姨、叔叔、姐姐,以及更重要的他的母亲,都在极力适应中产阶级生活的要求,却从没接近逃离过药物滥用、酗酒、贫穷和精神创伤。万斯便是在这样混乱又令人心碎的环境中成长,但也是这群“乡下人”的爱与忠诚,使他取得了今日的成就。综合来看,像作者一样成功脱离贫困的案例,屈指可数。大多数的美国白人蓝领仍旧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
为全面立体地反映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事实性史料为主,大事记的收录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六大类:*,政策文件类,涉及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文件,各省份发布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大政策;第二,重要事件类,涉及重要会议、领导人讲话、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要改革经验等;第三,地方经验类,涉及具有典型性、影响力较大的地方发展与改革经验;第四,学校案例类,涉及典型学校的经验;第五,社会组织报告类,涉及社会组织的重要研究和调研报告;第六,专家学者观点类,涉及专家学者在研究层面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见解等。
《教贵有新道无穷:冯恩洪50年从教生涯实录》主要讲述我国教育界素有“南冯北魏”(南有冯恩洪,北有魏书生)之称的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从教50年的教学及管理的生涯感悟。全书采取图文并茂的模式,案例丰富生动,理论阐释深刻。书中主要内容包括:班主任时期德育工作总结,校长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发现并发挥学生潜能的感悟,为何创立当代好课堂,当代好课堂宗旨及办学目标,后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支撑中国自主高科技发展的教育之路。 《教贵有新道无穷:冯恩洪50年从教生涯实录》适合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参考阅读。
本书是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史的专业著作。以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开篇,结合设计学、传播学和美学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与分析,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思维与方法。将研究视域扩大到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历史紧密相关的各种文字形态,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或文字学中独立出来,在“设计学”的维度下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与参考。
本套《外国教育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在占有充足史料的基础上尽量涉及较多地区的教育,打破西方中心的教育史叙述,从 视角考察教育的发展历程。除了学校教育,还加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除了欧美主要发达 的教育,还加入之前较少关注的非洲、南美洲、中亚各国、北欧各国以及东北亚等 的教育。在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的部分,增加具体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各国教育政令的执行及效果、教育管理的实施等方面。 本卷和第十卷、第十一卷研讨了19世纪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 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并对各个 的教育进行了全景描述。
本套《外国教育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在占有充足史料的基础上尽量涉及较多地区的教育,要打破西方中心的教育史叙述,从 视角考察教育的发展历程。除了学校教育,还应加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除了欧美主要发达 的教育,还应加入之前较少关注的非洲、南美洲、中亚各国、北欧各国以及东北亚等 的教育。 在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的部分,要增加具体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各国教育政令的执行及效果、教育管理的实施等方面。本卷和第十卷、第十二卷研讨了19世纪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 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并对各个 的教育进行了全景描述。
本套《外国教育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在占有充足史料的基础上尽量涉及较多地区的教育,要打破西方中心的教育史叙述,从 视角考察教育的发展历程。除了学校教育,还应加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除了欧美主要发达 的教育,还应加入之前较少关注的非洲、南美洲、中亚各国、北欧各国以及东北亚等 的教育。 在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的部分,要增加具体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各国教育政令的执行及效果、教育管理的实施等方面。本卷和第十三卷、第十五卷研讨了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 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并对各个国家的教育进行了全景描述。
本套《外国教育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在占有充足史料的基础上尽量涉及较多地区的教育,打破西方中心的教育史叙述,从 视角考察教育的发展历程。除了学校教育,还加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除了欧美主要发达 的教育,还加入之前较少关注的非洲、南美洲、中亚各国、北欧各国以及东北亚等 的教育。在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的部分,增加具体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各国教育政令的执行及效果、教育管理的实施等方面。 本卷和第二十卷研讨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 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并对各个国家的教育进行了全景描述。
本套《外国教育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在占有充足史料的基础上尽量涉及较多地区的教育,要打破西方中心的教育史叙述,从 视角考察教育的发展历程。除了学校教育,还应加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除了欧美主要发达 的教育,还应加入之前较少关注的非洲、南美洲、中亚各国、北欧各国以及东北亚等 的教育。 在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的部分,要增加具体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各国教育政令的执行及效果、教育管理的实施等方面。本卷和第六卷主要介绍了 改革,17世纪科学革命对教育思想发展的影响,具体包括17世纪的西欧社会、培根的教育思想、英国教育革新思潮、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等内容,展示了外国近代教育思想史发展的脉络以及对后续教音思想的影响。
本书为《外国教育通史》第十七卷,共十章,分为20世纪后半期日本的教育实践、20世纪后半期日本的教育思想、20世纪后半期印度的教育、20世纪后半期亚洲其他 的教育、20世纪后半期澳大利亚的教育、20世纪后半期非洲 的教育、20世纪后半期拉丁美洲 的教育、20世纪后半期教育民主化的发展等。研讨了20世纪后期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 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根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井对各个 的教育进行了全景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