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贵编著的《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都地区的基层治理实践为案例,具体介绍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成都模式”如何在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方面、村级公共服务资金运作机制与村级民主的治理方面、村级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方面、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社会风险治理机制创新上以及基层社会干部选任与考评的机制突破上发展出一套契合本地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进而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理性路径选择。
《美术常用词通用手语》作为中国通用手语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汇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中美工课、视觉传达设计课等课程中常用的美术专业的手语词汇,涵盖与美术专业相关的多个领域,如通用术语、色彩、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动漫等。本书以中国通用手语为基础,规范美术专业术语的手势,适应聋人美术教育的需要,从而促进聋人之间、聋人和健听人之间顺利开展文化交流和艺术切磋,是聋校、聋人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美术专业教师的和工具书。
本书精选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18篇论文,包括社会转型、社会分层、企业组织、就业、乡村研究六个部分。本文集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与规律性,作者认为:社会结构转型是影响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本文集的出版,对于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均有重要的意义。
本丛书围绕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为主题,在内容上,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突出道路与抉择过程。本丛书系列靠前部《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1516-1848)》着重展现“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变动为线索,以生动语言配合名家视角梳理社会主义空想阶段的发展特色;丛书第二部《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1848-1917)》集中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开启拓荒之路;第三部《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1917-1991)》以宏观视角配合精妙点评展现社会主义发展由一国到多国的情状与特点;丛书第四部《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优选(1991-2013)》,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根基,展现社
这本札记提醒我们:精神向外追求,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它必须返观自身,找到一切价值的源头。内在的宝藏一直为我们所忽略,我们因为过分注重外在的物质欲望和追名逐利,而对于一直就拥有的那份精神源泉却无法享受。所有的灵性追求可以看成是扭转人的精神追求的方向,不再去寻求那个本质上不是你的东西,而是去发现那个本质上就是你的东西,意识回光返照,自觉自在,回到那个内在和谐的世界。如果向外追求,你就注定无法满足,因为那个不是你的东西不能满足你,只能使你迷失在异化的"他乡",而只有回到心灵的"故乡",你才能安身立命,找到精神的永恒的家园! 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论述。作者兼备学者的专业知识与修行人的精神修养,将学思与体悟相结合,从胸襟中流出了本书中那些充满灵性的文字。它启示我们,在现代工
现代社会科学概念诟病的恐怕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了,它因为和优生学等这样的伪科学的纠缠,几乎是身败名裂。而且,在后现代主义所开列的现代性的罪状里,它也首当其冲。 社会达尔文主义虽然有着糟糕的名声。可是正如作者在《导言》里坦言的,作为一个社会科学概念本身,它本来是局限在一个有限层次内,可是在后来的延伸中,它被发展成一个神秘主义式的可怕的广泛适用原则,这种滥用其实只是一种荒唐的类比,并最终败坏了它。而且,即使发生了纳粹那样的种族清洗的可怕事件后,这类的滥用还在继续。尤其是在人们掌握了基因技术,而这类的资源往往又控制在有权力的人手里,情况显然更加严峻。所以,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清理谱系,重新解决进化思想和社会思想之间的连接问题。对于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混乱概念进
本书的名字“黑弈”,也有的寓意,“弈”在古语中指围棋,同时“弈”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名词当棋局讲,动词更有对抗和下棋的含义。作者吕铮以“黑弈”为书名,表现了经侦民警与犯罪分子之间激烈的对弈斗争,也表现了侦办经济犯罪案件面临的重重谜团和陷阱。正如书中所说的:“该书透视经济犯罪案件黑幕,解析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对弈,追踪一条线索,破解一个谜局,是部揭露经济案件侦查办案生活的书籍。” 让我们翻开《经侦经侦重案组》那充满神秘色彩的黑色封面,置身于干警林楠、探长赵光的办案故事中,体会那扣人心弦的智慧较量和平和诙谐的警察生活,随着作者吕铮的思路一步步地破获大案,抓获冷酷狡猾的犯罪分子。 透视经济犯罪案件黑幕,解析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对弈,追踪一条线索,破解一个谜局,部揭露经济案件侦查办案生活的
这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当历史舞台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则从社会的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从作者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本书以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
外从纪录片视角考察国家形象建构的著作并不多见,多数研究从对外传播视角探讨国家形象建构中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少量研究对单一国家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进行了话语分析(曹青: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英国电视对华报道话语分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年)。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话语分析同时考察英日本两国主流媒体(BBC与NHK)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在研究方法上更具创新性,在研究对象更为系统全面。
外从纪录片视角考察国家形象建构的著作并不多见,多数研究从对外传播视角探讨国家形象建构中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少量研究对单一国家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进行了话语分析(曹青: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英国电视对华报道话语分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年)。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话语分析同时考察英日本两国主流媒体(BBC与NHK)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在研究方法上更具创新性,在研究对象更为系统全面。
《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整体观》从文化的认知方式、价值诉求、行为方式与学术范式的整体上,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特质,揭示了中华儒学道性文化的根本性质。并与西方的科学理性文化,印度的禅学玄性文化加以比较。本书从文明的制度、法律、习俗与意识形态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家庭、社会、国家与权力运行的文明结构,揭示了中华共和文明的奠基与特质。并与西方、印度的文明加以比较,该书比较了中国乡村文明,印度的丛林文明与西方城市文明的结构特点,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共和提供了学理基础。 《教育与圆满人生》整体揭示了心性、道德、知识与技艺教育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教育要形成的完整的“文化人格”,深入探讨了教育的原理、理念、内涵、方法、体制与工具,以及从入胎、胎教、婴幼、中小学、大学、成人、老年、临终关
本丛书围绕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为主题,在内容上,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突出道路与抉择过程。本丛书系列靠前部《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1516-1848)》着重展现“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变动为线索,以生动语言配合名家视角梳理社会主义空想阶段的发展特色;丛书第二部《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1848-1917)》集中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开启拓荒之路;第三部《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1917-1991)》以宏观视角配合精妙点评展现社会主义发展由一国到多国的情状与特点;丛书第四部《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优选(1991-2013)》,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根基,展现社
外从纪录片视角考察国家形象建构的著作并不多见,多数研究从对外传播视角探讨国家形象建构中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少量研究对单一国家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进行了话语分析(曹青: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英国电视对华报道话语分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年)。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话语分析同时考察英日本两国主流媒体(BBC与NHK)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在研究方法上更具创新性,在研究对象更为系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