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选择》详细阐释了城市、城市化相关范畴的含义及其有关理论。其次,本文回顾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程。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经了很多挑战,有过曲折道路。再者,本文还分析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再次,本文还分析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多元动力机制。中国城市化有特殊的运作机制、空间模式、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等。*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提升方法。中国城市化道路需要尊重城市化规律,借鉴国外经验。城市化是有基本规律的,一般都是大城市优先发展,呈现着一定的阶段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大中小城市协调。中国城市化要尊重城市规模等级,改变城市化战略,放开对城市规模的控制。总之,城市化问题影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需要顺应国内外环境,立足特殊国
《永远的质疑》是学者丁东先生的随笔集。书中对社会事件及公共政策进行评议,话题涉及公共政策、司法、行政、计划生育、教育制度、学术风气、新闻传播、宣传、出版、言论、对历史的反思等。作者质疑权力异化,质疑司法不公,质疑道德沦丧,质疑诚信缺失,质疑学术腐败,质疑知识分子失声……作者自云:“在众人不疑处有疑,是公民的优点;面对权力和主流说出自己的疑问,是公民的勇气。”以“永远的质疑”为名,正是在于引起读者的思考。《永远的质疑》是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正得失,正良知。
《残障人士社会工作(第四版)》是根据2006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的《残疾人权利公约》精神所修订的版,围绕《残疾人权利公约》核心关注内容,主要反映了五个内容:一、关于残障的原则、政策变化与研究发现;二、在残障人士社会工作实践中需要知道的一系列广泛的领域,包括医学、家庭与人际关系、教育、就业、预防虐待以及个人护理服务等知识;三、残障人士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焦点的变化;四、当今主流的残障观念——社会模式,并对此模式中社会工作的角色展开讨论;五、围绕《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核心关注内容之一——“独立生活”,阐述与其相关的个人助理、社会政策、法律框架、脆弱性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发展。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共十八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工作:综合助人的专业,跨入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社会工作实务的技能要求,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伦理,妇女社会工作实务,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城区、郊区和国际的恐怖帮派,行动中的社会工作者:中学凶案等内容。 本书旨在为社会工作专业和相关的部门和人士提供一个专业文献的选择。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共十八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工作:综合助人的专业,跨入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社会工作实务的技能要求,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伦理,妇女社会工作实务,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城区、郊区和国际的恐怖帮派,行动中的社会工作者:中学凶案等内容。 本书旨在为社会工作专业和相关的部门和人士提供一个专业文献的选择。
“合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合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本书通过对华北某县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结合个人经历和学术观察,作者提出,社会对待同性恋者往往有三个阶段的态度:首先把它当成病,予以治疗;随后,社会不再强迫这个群体改变自己,前提是他们必须在很多场合冒充成“正常”的异性恋;如今,这个群体不再被矫正,很多时候也不需要伪装,但社会仍然要求他们淡化自己的某些特质,保持低调,作者称其为“掩饰”。事实上,每个人都因种种顾虑,需要在不同场合掩饰自己。作者以有色人种和女人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掩饰如何阻碍我们充分实现公民权利。最后,作者并提倡一种跳出身份政治的新民权范式,让每个人都能更真实地做自己。
威廉·劳伦斯·纽曼的《社会研究方法》(SocialResearchMethods)是一部概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之作。近20年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内被广泛选作教材,本书是其修订的第6版的英文版。该书对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行了全面而均衡的论述,强调了将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益处。书中收录了大量真实社会研究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和读者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和方法。 全书分5编共16章,分别介绍了理论与方法的关系,方法论的含义,文献检索与学术伦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设计、测量与取样,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非反应式研究、田野研究、历史比较研究,以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本书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传播学等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研究
“合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合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本书通过对华北某县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中国体验》一书从感觉、情感、心态、体验等无法量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中国人在社会转型、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观念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如何定义个体与国家、个体与全球化的关系,如何顺应潮流而又创造潮流。总体而言,社会心态虽然难以测量,但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同时它也在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们的权利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催生出的崭新的大众舆论行为,影响着全社会的稳定。 30多年的巨变,在整个社会发生结构转型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或人们通常所说的更为变动不居的社会心态,同样也发生了令人惊异的转型。像社会结构的转型一样,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变化不仅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而且因其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在给中国人民五千年的精神嬗变历史打上鲜明烙印
所谓“半农半X”,就是一方面亲手栽种稻米、蔬菜等农作物,以获取安全的粮食(农);另一方面从事能够发挥天赋特长的工作,换得固定的收入,并且建立个人和社会的连结(X)。目的是追求一种不再被金钱或时间逼迫,而回归人类本质的平衡生活。作者认为,现今社会面临着环境(各种污染、温室效应)、食物(安全性、食粮自给率)、心灵(人生意义的丧失、物质享乐主义)、教育(科学、感性、生存力)、医疗设施与社会福利(社会文明病、高龄社会的看护),以及社会不安定(经济萎缩、失业)等种种问题,而半农半X的生活,是在这样的时代中,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城市治理研究(第二卷):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参与》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城市更新将迎来有机更新的时代——伍江教授专访、地域社会和市场主导的城市复兴——地域竞争时代大阪的新型城市引力场、历史景观的差序化记忆:都市工业记忆治理中的公正性问题初探、从台北市建成圆环拆除谈都市更新与城市认同、(调查报告)古镇开发中民俗文化节的转型与发展——上海三林镇圣堂庙会调查、(案例分析)商住交织街道的业态发展与治理逻辑变迁——上海永康路案例纪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