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
《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战略》认为,要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永续发展,必须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以低碳、环保为背景,合理界定城市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宜居城市,打造秀美城市,生态城市,为此,必须实现城市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其中产业转型是城市功能转变和城市地位升级的重要步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要问题。产业创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矿冶生态化利用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体制机制创新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战略》由聂亚珍、杨成刚编著。
如果男人掌握着权力,那么为什么他们是自杀率更高的那个性别?为什么一百年前男人的平均寿命比女人的短一年,一百年后却比女人的短了七年?为什么男人赚钱更多但他们的资产值更低?男人真的就是那么强壮吗?男人真的是压迫者、施暴者吗?女人和小孩无辜死了,社会舆论会认为他们被残忍地杀害了,为什么男人们参加战争被杀死了却被认为是应该的?本书提出一个惊人的观点:我们这个社会不是受男人控制,而是受“生存的需要”控制。在某种程度上男人也是弱者、受害者。法雷尔博士的主张,我们不需要女性运动也不需要男性运动,而是需要一场性别转化运动。两性关系的基石需要从依附转为平等,两性的平等也需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本书是雷蒙·阿隆的一部重要论著。作者根据当今工业社会的现状,对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苏联式社会在内的工业社会中阶级与阶级斗争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由于工业化的进程,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平等的减轻,阶级间的流动,社会集团间界线的日益不明确,从而导致工业社会中阶级界定上的困难,以及现代国家的政权的阶级属性的日益模糊,工业社会中的斗争主要的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