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波新书精选 系列套装共11册,是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经典入门读物。上zhi历史文化,下zhi社会民生,涵盖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过劳时代》:一边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边是精神生活的极大贫瘠。放眼全#球#,审视现代人的心理,提出从根源上摆脱过劳的方法。 《格差社会》:经济大国日本,在其国民的高收入和高消费水平、繁荣的国际都市、现代化的商业模式背后,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大量失业和流浪人员、阶层固化和不平等、逐渐缩小的社会保障网以及生活于其阴影之下的弱势群体。本书以大量翔实的数据,指出当代日本格差扩大的现状及影响。 《京都》:一部优美、厚重的京都传记,一本浓缩了的日本史。不同于一般的京都读物,不是游客导览,也并非旅行散文;以时间划分空间,以地理表现历史,从一座城市的兴衰管窥一个国家的命运。
书目: 0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02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 03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下册) 04 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 05 批判施塔姆勒 06 学术与政治 07 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 08 韦伯政治著作选
图册以 百年 为视野与分析单位,从纷繁多样的 乡建 历史中精选代表性珍贵图片近千张,配以专题论述及详细注释,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从清末张謇、定县翟城米氏父子,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定县实验、邹平实验、三峡乡村建设实验等,再到抗战大后方的乡村建设、延安的乡村建设,一直到新世纪的乡村建设实践情况,将清末、民国、新中国建立以来不同阶段的乡村建设实践与国家现代化、全球资本化等宏观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建立起内在的逻辑关系。图册通过连续历史的挖掘呈现,结合宏观、微观的百年历史及相关理论思考,呈现出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全貌。
本书由作者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修订而成,内容涉及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两个扣连性议题(后者为前者之缘起),具体讨论范畴涵盖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青少年问题与社会工作、妇女问题与社会工作、社区问题与社会工作、农村问题与社会工作等。作者认为,社会工作是因应社会问题的有效举措,这种有效性必须基建于本土化之上,而本土化除了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层面的探讨,更需要具体到实务领中的弱势群体问题。
20世纪末期以来,网格化被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本书系统梳理了网格化管理发展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基于网格化治理理论,构建了网格化治理模型,详细介绍了网格化治理模型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实践应用和自检修复的机制探索,并对网格化可利用技术和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我国探索和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医改红利的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日本经验的启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273080)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背景,围绕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介绍日本医改制度变迁及其社会治理的典型经验,采用新制度经济学及比较制度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降低不合理用药和不合理检查等医疗浪费、实施保健预防策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挑战、改善和谐医患关系以及激发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五大可释放的医改红利及可“挖掘”的巨大潜力空间。并针对性提出了大部制改革、以医疗保障制度为主线的医疗与医药联动协同发展、激活和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的释放我国医改红利的宏观和具体的策略建议。
《中国信仰研究(第3辑)》主要论述了基督教社会服务及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国家的相关政策及管理,以及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基督教社会服务和慈善事业的现状、参与形式与范围、及服务理念。力图使社会客观了解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积极作用,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帮助基督教自身发展,改善其服务。 《中国信仰研究(第3辑)》提供了当代中国长三角地区基督教为社会服务的手材料,并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现象、新观点、新建议。
本书系《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续编(二编)之一种,收集了民国时期有关劳工的调查资料。原稿均是专家学者从民国时期的报刊书籍中挑选出来的资料,既有当时官方所做的一些统计调查资料,又有当时的研究机构、社会学者所做的学术性调查研究之成果,内容既有宏观性质的行业劳工状况普查,亦有专注于一个工厂劳工生存状态的微观调查,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民国时期底层劳工的基本生存、工作状况。对深入研究和了解旧中国城镇劳工问题及工业发展乃至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全书分上下卷,共21篇,200多万字。
本书共分为三辑:乡村教育:问题与出路、乡村教育:被遮蔽的文化世界、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是将一些学者关于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主题的调查论文结集成册。主要针对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本书从世纪交替之际一群“私人生活”美女作家在文化与传媒界引起的骚动谈起,实地深度访谈上海四十多位同样生于七十年代但职业与生存状态各异的女性,以长达五年的跨度追踪见证了她们在恋爱、婚姻、性伴侣选择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在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理论视角之上,本书借鉴性社会学家Plummer“后现代社会的亲密麻烦”的概念,深入考察了女性在情欲选择中对自我形象、两性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运用“性资本”这个理论工具,层层剖析上海、都市化、国际化、市场、两性关系等等对年轻女性性生活的重塑。同样,也经由这些女性的个人生活与选择折射出中国都市社会的上行行进历程。
1977年至今的近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表现为不同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博弈。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马立诚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把握、分析和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寄托着他本人的思考和忧虑。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最近四十年,深刻影响中国改革决策以及社会启蒙的主要社会思潮。包括占据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思想等。 这些社会思潮,既是不同历史背景下具体问题的产物,又是企图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药方,它们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或隐或显,大小各异。彼此之间,或激烈争辩,或部分重合。在书中,作者不仅呈现了这些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历程中的较量与博弈,
全书分四册,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社会调查篇目共142篇,涉及当时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普通教育、民众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教育与文化事业、师资状况与教师生活、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测验与考试、学生与学习状况、毕业与就业、学生生活、课外活动与休闲、学生组织、阅读与读物、学生心理与兴趣等。该书全面地反映了民国时期教育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是研究民国教育十分难得的一手资料。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近代工业卷珍贵典藏上中下)》为李文海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系列丛书的其中一部。该书是研究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史料,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史料价值极高。全卷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卷收录《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中卷主要是京津两地轻工业的调查,下卷涉及江西、云南等地的工业调查报告。
???? 美国社会学家彼得·M·布劳是最著名的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家。他的交换理论被称为结构交换理论,以区别于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交换产生社会的权力差异和社会分层现象。因而,他用交换理论解决了社会学中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这是他对社会学的最突出贡献。
这是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后又一批民国社会调查史料的汇集。本卷收集的是民国时期四川大学的前身华西协和大学等校社会学系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兼有指导教师的批注意见。论文内容主要涉及四川周边的社会调查,共有88篇。这是一批尚未出版过的十分珍贵的史料,既能反映民国时期四川成都等地的社会状况,又能反映那一时期高校学生的学术水平与学术风貌。 这是一批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的学术系谱的记录,对现代学科、学术流派的兴起史和现行教育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乡村经济卷珍贵典藏上中下)》是李文海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系列丛书的其中一部。本书收录民国时期有关乡村经济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农村经济实况等一般经济状况调查,以及农业与农场经营、手工业、农产贸易与集市、农村金融、土地关系等专项调查报告,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史料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