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1版)》 是根据1版翻译而成的官方版本,完整概括了发展的议事规则体系,是一本经典、全面、的议事规则工具书。它不仅解决了十几年来大量读者咨询所反映的共性问题,而且扩展了新的规则和程序,补充了更详尽的解释和说明,反映了议事规则发展的必然趋势。 《罗伯特议事规则(1版)》 内容共分20章63节,具体内容包括:—9节初步描述了议事规则的各项概念和规则;0—39节详细描述了各种“动议”的规则;第40—60节深入、完整、详细地描述了议事规则的各类重要概念;第61—63节详细描述了组织的纪律审查程序。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知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 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 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 的理性走向 的非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存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链接》是《爆发》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复杂网络的奠基之作,社交网络的入门之作。巴拉巴西之前,随机网络理论一直主导者我们的网络思维,是巴拉巴西第一个证明了,我们不是生活在随机世界里,真实网络是无尺度的。巴拉巴西在书中追溯了网络的数学起源,分析了社会学家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周围的复杂网络,从鸡尾酒会、恐怖组织、细胞网络、跨国公司到万维网,等等,所有这些网络都不是随机的,都可以用同一个稳健而普适的架构来刻画。这一发现为我们的网络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虽然《链接》写于十年前,但这本书的精神到现在丝毫没有褪色。它带给了我们一种整体的、关联的、系统论的审视世界的方式,使我们不仅仅将视野局限于孤立的单元。广泛存在的链接是从简
说到亲密关系,你会想到什么呢?是情侣关系、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早年的亲密关系如何影响我们找到现在的另一半?为什么我们越亲密,反而越会伤害对方?被忽视的孩子为何 孝顺?亲密关 系的创伤如何修复?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健康养育下一代? 本书针对亲密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临床案例和实践训练。心理学家施琪嘉用真诚的笔触,从亲密关系的类型与匹配,性与爱,心身反应,创伤与修复四个版块帮助你正确理解亲密关系,找到应对办法。 阅读本书,手把手教你解决亲密关系问题,帮助你自我觉察,与自我和解,理顺亲密关系,做自己的心灵疗愈师。
本书是一本全面论述问卷设计的权威手册。全书分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问卷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注意的总体性的概念框架;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出发,分章论述了题项设计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则将问卷作为一个整体,阐明了问卷中题项安排的要旨。 本书层次分明,是实用性和理论性高度综合的产物。实用性体现在作者就每一类的题项,以及问卷整体需要注意的各主要事项的提示中,而理论性则体现在保证提示有效的理论根据。在突出实用性的同时,作者的理论思考也深深地融入到具体的建议当中了。 因此,本书既适合作为一本适用手册,作为问卷设计者的常备参考,也适于作为问卷设计理论研究的踏脚石。
测量是社会和行为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不论研究的其他方面计划和执行得多好,测量可以使一项研究成功或者失败。由罗伯特·F.德威利斯著的《量表编制——理论与应用(第3版)》可以为您在测量中的量表编制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采用图表的形式,使复杂的统计和测量学原理直观明了地展现于读者面前;采用类比的方式宋代替数学化的术语,使内容浅显易懂;本书中大量的量表编制方面的实例,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范本。
《重新发现社会》(修订本)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从现象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阐明了现象学哲学理论中的“意向性、悬置、现象学还原、想象变更和综合”等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现象学研究及资料分析的方法:阅读现象学文本——聚类和主题化——构建一份个人体验的纹理描述——通过想象变更构建一份个人体验的结构描述——形成代表整个群体体验的意义和本质的普遍描述——研究回顾与总结。此外,本书展示了对“失眠”“焦虑”“渴望”“愧疚”等体验的现象学研究案例,以示范如何将现象学研究方法与具体的生活世界相结合。作者简介:克拉克· 穆斯塔卡斯(Clark Moustakas)底特律人文研究中心的主席,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心理学资深顾问和核心教师成员。他作为个人和心理学家的成就反映在他基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以及文学的视角、价值和观念的研究和著作中,它们支撑、充实和深化了
《设计质性研究——有效研究计划的全程指导(第5版)》并非一本简单的“菜谱”书,她是从质性研究全过程的视角出发,来指导读者做研究设计和计划书写作。其写作的体例遵循了质性研究的基本流程——首先讨论进入质性研究前需要考虑的“做的可能性”“应当做的可能性”,以及“愿意做的可能性”的问题;其次是认识并合理选择质性研究的类型;接下来,要考虑伦理等问题;然后便进入建立概念框架、收集资料等关键环节;最后是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最终报告的呈现。阅读本书,研究者不但可以依序而行,写作研究计划,而且还能够全面地理解质性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 针对计划书写作的关键节点,作者凯瑟琳·马歇尔、格雷琴·B.罗斯曼提供了30个精彩范例(详见“范例目录”)。这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参与观察法》这本小书自1989年出版以来,在西方社会科学界长销不衰,已逐步被认可为经典之作。本书也是我国内地引进的第一本专门讲述参与观察方法的译著。作者长期使用参与观察方法开展研究。基于其丰富的研究经验,他在书中既讨论了参与观察法的方法论基础,以及适合的领域与局限;又讲解了这种方法实际操作的基本程序与具体技术,并展示了许多参与观察法研究的成果,提供了大量实用、有趣、新鲜、富于启发的信息。
《大国雄心》随着西方化高潮的远去,世界已不再只依据西方规范研判一国的文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中国,作为开启另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先行者,已经能够融入世界体系并领导全球新秩序的重塑。中国为什么有能力引领世界的未来?中国成为真正世界大国的基因是什么?中国如何融入世界体系? 在这本书中,研究中国问题的全球有名学者马丁?雅克,从社会发展模式、文化根基、民族价值观、地理环境、外交政策、全球战略定位等方面,以深邃的眼光透视了中国发展模式和西方模式的异同。在他眼中,中国正在经历从邓小平时代到习近平时代的转变,相较于前者,后者更注重历史转向和面向未来。对于“中国梦”的诠释,马丁?雅克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认为,中国梦并非只有经济一个维度,与其他所有梦想一样,中国梦是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多方位设想—
在急剧变革和转型的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的问题高度复杂,我们面临的情况千变万化,社会研究方法不仅是我们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而且可以大大增进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彦编著的《社会研究方法》一切服从于“学以致用”,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写法和风格,酣畅淋漓地将社会研究方法呈现给读者。《社会研究方法》以十章篇幅,循着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将如何选题、如何调查、如何分析、如何总结一一娓娓道来。与蜜蜂的“采蜜”和“酿蜜”相类比,从“实事”到“求是”,再到最后“开花结果”写好研究报告,全书一气呵成。书中讲的都是“干货”,绝不拖泥带水。同时对知识要点的展现和阐述也是相当丰富和精彩的,有名人名言、知识窗口,还有各种讨论、思考和活动。本书开阔的思路、灵动的笔触、鲜活的文字,处处让读者有收获,所以它的适用面
基于时空社会学理论,本书重点强化对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时间维度、理论逻辑,结合农民工市民化、城市转型等实践问题的实证研究,包括:在对亚当、吉登斯、贝尔特等社会学大家的批判基础上,尝试揭示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侧重探讨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关注以地域空间为分析单位的社会学学术实践的衰弱现象,提出了重返空间社会学的呼吁;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等方面探讨社会空间理论中国化应用的可能性;等等——体现了对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