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写给当代人的生存指南:人要直面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本书与《将熟悉变为陌生》《流动、消费主义与年轻人》组成鲍曼思想小精装,放在守望者·人间世书系中。齐格蒙特·鲍曼,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首任校长赖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在鲍曼眼中,自我是理解人类存在与共存处境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于世界的一种切身状态。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当今世界,自我的模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是让我们拥有 多的自主权,还是诱使我们放弃现有的自由?在本书中,鲍曼与罗德对这一人类基本关键词——自我,进行了全面地探讨,详细描述了21世纪定义“自我”的文化、
《从故事到知识:政治社会学观察》汇集了张静教授近年来的研究精华,反映了她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构建普遍化社会学方法的学术探索。在本书中,中国经验不再是某种通行理论的例外,而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知识起点。中国的社会变迁不仅折射出本土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特征, 揭示了值得严肃对待的社会学知识。 作者强调,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关键,“做什么”比“如何做” 重要。书中的多个案例研究,深刻展示了她的政治社会学观察视角:燕京社会学派的独特性、个人与组织关系的隐性变化、基层政府对微观制度环境的影响、互不信任的民间群体的合作等。这些分析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为普遍化的社会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书是阅读中国的一扇理论窗口,为中国故事进入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崭新可能。
这是一群“匠人”的故事。他们对手工艺传统的坚守,为“匹诺曹”注入了灵魂,他们是工业化、智能化的当下,“匠人精神”的 诠释者。他们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本书全景展现了手工制琴师的独特世界,在一个技术变革浪潮不断冲击传统行业的时代,在一个重视 快、 高效的商业模式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再现了一种奇妙而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方式,彰显了手工业在后工业化时代的独 值。
阶层是支撑复杂社会的一个重要结构元素。本书围绕等级阶梯的构造、壮大、嵌套、封闭、开放等,梳理了奉行原始平等主义的狩猎采集群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成结构庞杂、层级丰厚的大型人类社会;对当今 生育率下降导致的社会进化模式的转变,以及等级、文化、价值阶梯的断裂,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另一方面,等级社会催生了围绕地位竞争的一系列手段、策略、组织和文化元素,由此为人类进化构造了一个全新舞台。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展开,出现了哪些新策略?驱动人类行为的动力机制与以往有何不同,带来了怎样的进化后果,创造了哪些新元素和新结构?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的生物与文化特性经历了何种改变?作者以严密的逻辑、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庞大知识体系的掌控能力,为我们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了一种新颖而又广阔的视角。
《知识分子独白》精选《南方周末》“写作版”作品,从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侧重关注人的命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体制改革的可能性.同时,深度解读公民权利与公共道德的建设。无论是描摹人物.还是叙述事件,入选文章都体现出了公民社会的理想和使命。
假如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关键问题是:下面该怎么办?这是一场极富科学想象力的思维实验,写给假设中的世界末日幸存者,作者达特内尔不仅探讨了让我们如何在大灾难后的几周里活下去, 介绍了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 基础,却极其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重新发展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和生产工具,再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在科学昌明的 ,当遇到 性的灾害、瘟疫,或沉浸于文明的便利时,我们也许 应思考一下,假如文明瞬间崩溃,我们该何去何从。
基于时空社会学理论,本书重点强化对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时间维度、理论逻辑,结合农民工市民化、城市转型等实践问题的实证研究,包括:在对亚当、吉登斯、贝尔特等社会学大家的批判基础上,尝试揭示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侧重探讨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关注以地域空间为分析单位的社会学学术实践的衰弱现象,提出了重返空间社会学的呼吁;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等方面探讨社会空间理论中国化应用的可能性;等等——体现了对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开始转向着重研究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概论》作者试图比较系统地、逐步递进地探讨和论述人学的各方面问题,并阐明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什么必须以人为本。
如果你想知道人们是如何理解他们的世界和生活的,为什么不跟他们谈谈呢? 本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部分是概念与基本理论。在这一部分,作者用四章的内容介绍了和质性研究访谈有关的概念,不仅区分了研究性访谈与哲学对话以及治疗性访谈的不同,而且还从认识论和伦理方面对有关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这一部分可以看做是质性研究访谈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作者用十二章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质性研究访谈的具体步骤和技术细节,从确定主题到正式访谈的整个过程,以及对访谈内容的加工建构和会话的语言等都作了详细说明。十分便于初学者学习和使用。
本书重点在于阐明个体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思想倾向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深层逻辑,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外来思潮之间的“外在关系”的深层逻辑。作者关注各个体在主动选择中受到社会关系制约所形成的“路径宽度”,同时关注社会在选择个体时所给予的“路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