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阐释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知识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过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探讨哥白尼之后17世纪的科学;第二部分探讨科学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如何推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书还阐述了在科学推动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英国比大陆同行要更加成功的原因。
近年来,科学实践与地方性知识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和其他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书从科学实践哲学和人类学两个视角研究了科学实践与地方性知识的各种理论与实践运用问题,比较了科学实践哲学与人类学关于地方性知识的不同理论,特别结合外国与我国本土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覃国慈的《二元社会结构视角下的农村发展》除导论之外共分七章。章首先归纳了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及我国学者对二元经济理论的研究,然后回顾和梳理了关于二元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第二章从收入水平差距、消费水平差距、家庭财富差距、发展环境差距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城乡差距状况;第三章以户籍制度、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金融制度和土地制度为代表阐述了制度层面的城乡分隔;第四章对湖北省巴东县进行了城乡差距和城乡分隔的实证研究;第五章从生活质量和权利两方面论述了二元社会结构对农村的负面影响;第六章介绍了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应对二元社会结构的实践经验;第七章提出从消除制度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城乡对流、加强农村自身建设、积极争取外援和构建和谐城乡关系五个层面来寻求二元
本书主要述了自18世纪至20世纪末三百年以来,中国家族从老衰败的封建末世向现代社转型期间的演化过程中,其观念文化方面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变化,其家族形态和组织形式演变的轨迹。面对三百来的社会巨变,古老的家族为适应会的发展,无论在家族观念、家族文化,还是在家族的组织形式上都不断作出重大变革自我调整,直至今日,古老的家族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家族组织和宗教亲会遍布于海内外华人社会。有鉴于这一中国社会的独特文化现象,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家谱、族谱和县志,并利用了许多田野调查资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手资,在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中国家族的现代走向提出了自独到的见解:近现代家族的政治功能极大地衰退,其社会功能充分显示出来,家族与政治分离、与政府分离,是20世纪以来家
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产生了大量卓 有成绩的学者和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常建华编著的 《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现代学术经典精读》是现代 学术经典精读之一,《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现代学 术经典精读》按照人、 文、事、时的标准,选择了20多篇能够大致反映中国 社会史研究进程的论文或经典著作(节选),并以开 放的视角和批判的的思维,对这些选文进行简要介绍 和点评,以望对读者在提高学术鉴别能力、学术素养 和奠定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帮助。
历史上的特大地震,常常会给灾区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和社会财产的损失,同时还会影响区域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本书旨在探讨大地震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分别就明嘉靖三十四年华县地震、清康熙三十四年临汾地震和嘉庆二十年平陆地震三次大地震后,山西各州县的受灾情况、震后应急和恢复重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说明了乡村社会在这三次地震中受到了严重地破坏,一方面考察国家力量在震后救灾和重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民生经济、乡村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大地震后山西乡村社会的部分变化以及对社会发展变迁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也是上海服务全国、支援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自1997年以来,上海有八批援疆干部先后工作在新疆两地。他们把新疆作为第二故乡,勇于在艰苦条件和复杂环境中建功立业、历练人生,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称赞,为上海人民赢得了荣誉。 为把这些真实感人的经历记录下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合作交流办公室共同开展上海对口援疆专题史料的征编、出版工作,将其中典型篇章汇集成《口述上海 对口援疆》一书。
本书作者们曾经是生意人、护士、办公室职员、大学老师等各种身份。他们在地震后从全国各地奔赴四川的各个重灾县参与灾后救援或灾后服务,并自此走上了公益或社工的道路。本书努力回忆并书写“真的记不情”或者“不愿再去想”的“2008”,对于他们来说,曾经一度非常困难。但正是这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面,将我们拉回到当年举国轰轰烈烈抗震救灾的社会图景中,也让我们直接又真实地看到面对灾难各个面向的人类本性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