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战略》认为,要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永续发展,必须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以低碳、环保为背景,合理界定城市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宜居城市,打造秀美城市,生态城市,为此,必须实现城市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其中产业转型是城市功能转变和城市地位升级的重要步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要问题。产业创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矿冶生态化利用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体制机制创新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战略》由聂亚珍、杨成刚编著。
《地域文化与乡村振兴设计》论述乡村振兴设计缘起、地域文化探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立足社区的本地设计、开放互联的协同创新等内容,并对乡村振兴设计模式进行了总结。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书。它将中国20世纪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画卷铺展在人们面前。那些身边周而复始的生活琐事,看似细碎、平凡,却原来饱含着那么久远的源流,那么丰富的内容,那么精彩的故事。服饰、饮食、民居、交通、婚俗、两性、养老、丧祭、节庆、娱乐、社保……,作者将百年来的世态风情、沧海桑田浓缩在这尺寸之间。一饮一食的传承,无不浸透着中华古国的悠远传统;一衣一帽的变化,无不展示着神州大地的现代化进程。
站在大衰退的背景下,如何重新解读消费?乔治?瑞泽尔在书中为我们指出,消费特别是消费圣殿总体上处于一个相继传承和不断变迁的进程中,狂热消费和具有魅惑力的消费圣殿是导致大衰退的重要原因。过高水平的消费,导致人们处于不可持续的消费窘境。但与此同时,高消费以及华丽的消费场所依然存在,建造更大、更好和更为壮观的消费圣殿的竞赛将持续上演,而且在未来数年里,世界上再没有其他的地方会比中国更多地上演这一竞赛。
该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新研究。其通过比较广泛收集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在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疫病的基础上,将疫病作为理解中国卫生“制度化”(也即卫生行政化)的契机,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过程的梳理进行了颇为全面清晰的梳理,并进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历史意义以及其特点和问题。是目前中国近代卫生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研究著作。
《反馈模式的延续与变迁:一项对当代家庭代际支持失衡的再研究》旨在通过对代际支持失衡问题的研究,探讨在成年子女与父母依然保持紧密关系的“传统外表”之下,代际支持的文化逻辑和行为逻辑与传统反馈模式相比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导论、研究设计、代际支持观念的现状、代际支持行为的现状和逻辑、文化价值观对代际支持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