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名著,根据其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讲义整理写成,收文14篇。是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是中国社会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
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愧疚,历经3年时间,24万公里,深入社会底层,用镜头和文字,力图展现一个真实又割裂的美国社会图景。提起美国,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曼哈顿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与硅谷引领潮流的前沿科技。这诚然是美国的写照,却并非全部。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对金融行业的愧疚,开始探索中心商务区以外的美国。在布朗克斯,他开始和人们攀谈,给他们拍照。他说自己遇到的情况并不像别人告诉他的那样,那里其实友好、温暖又美丽,并不空洞、危险而丑陋。就这样,他开始了长达24万公里、历时3年的穿越美国落后地区之旅。从缅因州的刘易斯顿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克斯菲尔德,他走过城市和农村,黑人区和白人区,一路在许多地方停留。他将这段旅程写进了《美国底层》一书——部深具同理心的作品。
2020年以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方式打开,新冠疫情、蝗灾、贸易战、油价暴跌与股市异动、TikTok与华为困局……一系列“黑天鹅”事件接踵而至,眼下的现实与世界的走向顿显扑朔迷离。本书是学者施展在波谲云诡的当下所做的跨界思考。基于其在国际政治、历史、中国制造业、信息产业等领域多年深耕的心得与创见,施展一方面对现实做出敏锐的诊断与回应,另一方面展开对未来全球新秩序的畅想。在变动不居的大洗牌时代,我们必须突破信息茧房对视野和格局的,才能理解真实的世界,进而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1968年,在“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不但大批城镇医院的医生“下放”到农村,而且由上海近郊川沙县开始,被称作“我伲贫下中农自己的医生”的“赤脚医生”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落后乡村缺医少药的窘况,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的尝试,建立了以社队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也创造了当代华佗孙立哲们的“神话”。事实上,赤脚医生还与社队干部、民办教师、农技员和大小队会计一起,构成了与道地的“泥腿子”们相对应的某种准知识、技术或管理阶层。本书通过口述访谈和文字档案还原了特殊时空背景下医患群体的集体记忆,也使中国医疗制度史的叙事 加全面。
陈纯菁教授的著作《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英文版获得了社会问题研究 部颁发的“ 化 书本奖”(The Best Book on Globalization Award)和玛丽·道格拉斯文化社会学 著作奖荣誉提名等重大奖项。这本精彩的民族志展现了文化在经济行动中的作用,文化在塑造 化新市场轨迹和特征方面的力量。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 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本书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本书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 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 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本书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文化工具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
美国 图书奖获奖作品 《光荣与梦想》之后的美国新史,一部定义我们时代的史诗 许倬云、刘擎、周濂、欧逸文一致 ,一本书写尽美国梦碎三十年 仿佛在一夜之间,世界轰然倒塌。所有老派的行事规矩和道德准则被抛在一旁,华盛顿的说客比政客还多,纽约交易部门不再有禁忌,佛罗里达州的楼价跌到谷底,铁锈地带的钢铁工厂相继关门,南方的农场不再耕种烟草。富者 富,穷人 穷。 《纽约客》专职作家乔治·帕克跟踪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展现四段沉浮人生,揭开四种阶层剧痛,写出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 这是维一一代生活不断下沉的美国人:他们生在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摸爬滚打半生后,却迎来传统社会结构
本书收录的这些案例,主要由作者带领的乡建团队和科研团队,在亲自参与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乡村建设实践和调研中整理形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折射出中国朝向包容性发展的战略转型就体现在基层农村的干部群众和下乡青年人的努力奋斗之中,与之有关的宏观政策演变前后时间跨度将近二十年——从1999年中国主要决策者提出以人为本,到2005年新农村建设,2007年提出生态文明,再到2013年确立生态文明作为 发展战略,2017年强调乡村振兴,都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传承复兴的整体努力。
现在呈现给读者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大体上是*编的延续。为了进一步拓宽资料的搜集范围,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 985工程 和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并按专题或学科门类进行分工,各负其责,对散藏于全国各主要图书馆的民国调查文献进行了一番较大规模的文献调查。我们的目光,除了投向民国时期公开出版的单行本外,更主要的还是从各类报刊中 披沙拣金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中,我们总共查阅的报刊约计不下千余种,搜集到的比较重要的调查有1400多种。我们从中挑出500多种作为续编内容,分成12卷,陆续出版。就民国时期的调查总量来说,这仍然只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但是总的规模约计已经超过2500万字以上,是丛编*编三倍多。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2编乡村经济卷珍贵典藏上中下)》是李文海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系列丛书的其中一部。本书收录民国时期有关乡村经济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农村经济实况等一般经济状况调查,以及农业与农场经营、手工业、农产贸易与集市、农村金融、土地关系等专项调查报告,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史料价值极高。
《中国信仰研究(第3辑)》主要论述了基督教社会服务及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国家的相关政策及管理,以及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基督教社会服务和慈善事业的现状、参与形式与范围、及服务理念。力图使社会客观了解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积极作用,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帮助基督教自身发展,改善其服务。 《中国信仰研究(第3辑)》提供了当代中国长三角地区基督教为社会服务的手材料,并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现象、新观点、新建议。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文教事业卷珍贵典藏)》由李文海主编。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社会调查篇目三十几篇。内容既有对当时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多地乡村教育的全面调查,其中包括了对当时小学教员和大学教授待遇、生活状况、家庭生活的调查;也有关于当时识字运动、国民需求及教育方针、读物情况的调查;还包括中小学生心理、道德意识以及教员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甚至有当时大学生用款分配及经济背景的调查。这些调查含蕴了当时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且多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组织,调查事实全面而细致,客观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教育全貌。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婚姻家庭卷珍贵典藏)》由李文海主编。全书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社会调查文章十几篇篇,内容既有一般的社会家庭婚姻状况调查,也有特定区域如华北地区、成都、昆明等地的妇女及学生、职业妇女等的婚姻状况、婚姻态度的调查与分析,收录了当时的著名的社会学者如陈鹤琴、潘光旦等人关于家庭婚姻调查的名篇。这些调查报告,全面客观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状况的实际情形,是对当时家庭妇女婚姻生活的一个真实客观的记录。
一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拓者,以社会调查之科学方法,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汇聚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展现了一个时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生存图景。李文海编著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珍贵典藏上下)》为城市劳工生活卷上下,包括:《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成都市生活费之研究》、《昆明市家庭生活情形调查》、《上海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民国16年至17年天津手艺工人家庭生活调查之分析》、《重庆工人家庭生活程度》、《广州工人家庭之研究》、《南京工人家庭之研究》等。
这是对美国少数族群的同化进程展开全面研究的社会学专著。全书从美国社会的整体视角出发,将各族群及群际关系置于文化、政治、经济等不同维度组成的综合体系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开创性地提出了理解和分析族群同化的变量体系,条分缕析地对“盎格鲁一致性”、“熔炉”和“多元文化主义”等族群同化理论进行了概括与评论。这本族群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当下的种族与民族问题研究有着较好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作者按照实地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生动鲜明的实例和实践操作方法,帮助初学者掌握搜集、聚焦和分析质性资料的方法。本书的特色是:,着重描述和分解了实地调查研究相互重叠的三个阶段:资料的搜集、聚焦与分析。第二,从新近研究著作和研究方法评论的经典中,精挑细选许多新的例证。第三,广泛而细致地介绍了编码(coding)、备忘(memoing)方法及电脑在资料整理和分析中的运用。第四,就“后现代主义”等新兴理论及相关观点进行了探讨。
2009年,廉思团队发现“蚁族”现象,出版《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深入探讨。沉潜3年后,廉思团队倾力推出部系统反映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重磅著作:《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 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动态,对中国社会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此领域虽有很多感性的议论和个体性的报道,却缺乏严谨深入的调查研究。“蚁族”一词的者——廉思教授带领其团队填补了这一空白。2011年以来,廉思带领团队对全国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调查涉及全国上百所高校、5000余名高校青年教师,全面地描绘出当前中国大学青年教师生活和思想的全图,由其撰写的有关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报告已经引起中央决
《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先生根据其团队在新疆“重走纪晓岚之路”的经历写就。全书内容由重走地点的所见所闻串连,结合纪晓岚的记载和当地学人、民众的口述向读者展示了充满神秘感与少数民族风情的新疆民俗与风光。同时作者对于纪晓岚的一些说法和当地的一些传说进行了考证,对正统与道统对民间的影响多有思考。
现在呈现给读者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大体上是编的延续。为了进一步拓宽资料的搜集范围,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和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并按专题或学科门类进行分工,各负其责,对散藏于全国各主要图书馆的民国调查文献进行了一番较大规模的文献调查。我们的目光,除了投向民国时期公开出版的单行本外,更主要的还是从各类报刊中“披沙拣金”。在将近两年的时间中,我们总共查阅的报刊约计不下千余种,搜集到的比较重要的调查有1400多种。我们从中挑出500多种作为续编内容,分成12卷,陆续出版。就民国时期的调查总量来说,这仍然只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但是总的规模约计已经超过2500万字以上,是丛编编三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