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出生:日本人更偏爱生女儿,日本女性地位上升了吗? 在少子老龄化社会中,正因为女性的 性别分工地位并没有改变 。父母更希望得到女儿而不是儿媳的照料,生女儿的偏好才增加了。 女生升学:高学历化社会,父母对儿女的教育投资一视同仁了吗? 虽然男性与女性都 处在两个市场之中:劳动力市场和婚姻市场 但不少父母更倾向于为女儿在婚姻市场中投资。 女性求职:招聘中不允许 仅限男性 ,女性求职环境变好了吗? 尽管表面这类招聘消失了,但在面试时,询问女性婚姻情况等性别歧视现象依旧真实存在。 女性升职:女领导少,是因为具备领导力的女性人数少吗? 女性缺乏领导力是一种偏见, 岗位可以培育能力。在过去,女性根本没有机会获得这种培育能力的岗位 。 职场妈妈回归:对职场妈妈的 体谅 ,是一种歧视吗? 特意减少职场
在这本书中,玛乌拉 刚齐达诺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数据科学的发现。主要讲述了美丽是如何被定义的以及现代审美观形成的过程,包括制定标准的阶层是如何利用传媒产业比如摄影、广告、时尚杂志,利用衣服尺码、消费主义对女性实施隐性的压迫,导致女性被困在美丽的囚笼中。在文中的最后一章作者同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 逃脱美丽囚笼 的方法,教给现代社会女性如何在互联网浪潮中认清自我。今天的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适应方式:穿衣、吃饭、说话、走路的特定方式。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审美问题,而是一种行使权力的政治技巧。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关在一个镀金的笼子里面。 认为美是客观和自然的东西是一种现代迷信。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不同的审美和情感不共存的时代。当对女性的物质胁迫开始缓和时,对外表的
我就是这样一路飞奔而来的,我希望读者能够接过我的接力棒。 上野千鹤子 1970年,日本女性解放运动诞生了。二十出头的上野千鹤子接受了女性主义洗礼,前辈们活跃的身姿激励着她奔向前线,并一路奔跑至今。40年后,上野千鹤子回顾自身女性主义的生涯。从女性主义草创期的初心到2000年后为女性主义的奔走呐喊,在本书中都一一再现。 20世纪7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诞生,上野受到了女性主义的洗礼; 20世纪8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处于被抵制和不理解的成长期,上野被卷入了以 社会性别 理论展开的 生态女性主义 论战,主动参与 带孩子上班之争 的 陈美龄论战 ,又被卷入 女性抨击女性 的曾野绫子批判,这一时期的上野被贴上了 争强好胜 的标签; 20世纪9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进入顺风时代,上野参加北京妇女大会参与 慰安妇之争 ,次以女性社会研
作为女性,自身的最后一块拼图就是孩子。要是没把这一块拼图拼进去,日本就绝不会承认这个人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这也是身为 败犬 的我始终遭受的歧视。 上野千鹤子 如果我在一百个平行宇宙里存在,其中八十个宇宙里的我首先是不会选择结婚的,然后九十九个里面的我是不会生孩子的。 水无田气流 上野千鹤子,多年来目睹父母关系不和、母亲为了孩子默默隐忍,以及长期处在女性被歧视的社会中。她产生了一个念头: 要是以后自己也过上这种生活,就太不划不来了。 水无田气流, 错误 地成了母亲,在育儿的战役中苦斗。她的工作时间比丈夫的更长,却一个人包揽了整个家庭的管理工作。为了让家庭良好运转,水无田还要一点一滴地说服丈夫,请求他的帮助和理解。她常常感到不安: 我做的这些事,该不会导致所有女性都更难去工作了吧 两
本书是美国国家杂志奖得主肖恩 鲍尔的非虚构力作。一方面,肖恩 鲍尔在书中讲述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韦恩监狱为期4个月精彩的卧底狱警故事,并披露了美国私营监狱暴力、虐待、性侵、腐败等诸多乱象,尤其是对私营监狱为了牟利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他还在书中穿插了对美国两百余年暗黑监禁史的回顾与梳理,并把 利用犯人牟利 作为奴隶制的有毒遗产,追溯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监狱联合政府开始从犯人身上牟利,由于种族主义余毒未消,对黑人乃至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又加剧了美国监狱行业的繁荣。 本书是对美国私营监狱系统及其背后强大助推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是对美国当前*黑暗和*深远的困境的可怕一瞥。
全 球有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暴,每天有上百名女性被伴侣殺害。在美国,每分钟就有20个人遭到伴侣的侵犯。有1名女性死于家暴凶殺案,就意味着有9名女性在家暴中几近死亡。2000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有3200名士兵被殺害,而同期内,家暴凶殺案就带走了10600条生命。 在写《看不见的伤痕》之前,我认为家庭暴力只是降临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不幸命运。我从来没有将家庭暴力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而当真正接触家暴案件的各个关节的时候,我才第 一次将这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 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写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施暴者和反家暴者而写。我为质疑自身痛苦本质的女人而写,为依旧认为家暴是女人之错的男人而写。我也是为了身处家暴之外的人而写,为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的人而写。 本书作者 蕾切尔 路易丝 斯奈
《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与检测》是本社畅销图书《乡土中国》的配套教辅产品,旨在指导学生选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准确领会经典作品的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 本书立足学生实际,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为出发点,以激发阅读兴趣、实现深度理解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需求,精心设计方法指导、拓展延伸、全文详解、批注质疑、任务清单、群文阅读、读书笔记、辩论探究、课题研究、盘点检测等环节,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这本学术著作的意义。 全书既包括《乡土中国》这本学术经典著作的全部内容,又有对作者生平、学术写作背景的详细介绍,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同时,精选相关群文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附有的高考题目,把著作内容和高考考查点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
文明的历史是人类逐渐控制能源的历史。 而在能源史研究中,女性角色却长久地处于缺席状态。本书介绍了在19、20世纪的欧洲和北美,性别与能源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多种交织方式。从她们在家中作出的能源使用决策,到作为家庭电力推广者的新职业身份,再到对工业污染的抗议,女性是能源变革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女性的缺席是不正常的,毕竞,没有哪种身份明确的群体愿意被排除在所史之外。本书旨在通过能源史的 透镜 来理解女性的行为,赋于女性在能源变革历史中的自主权。
当前中国农村,农民城市化,乡村干部职业化,传统农村迈向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大量资源下乡,伴随而来的监督下乡,服务下乡。作者通过田野的调查,学者的思考,用直白的文风,典型的案例,全面呈现了乡村治理四十多年的变迁,肯定了乡村治理好的经验做法,也对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障国家资源在乡村有效落地,如何提高乡村干部治理能力和积极性,如何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全书围绕乡村治理现象、基层党建与乡村干部、基层服务与运动治理、扶贫与乡村振兴等问题,全景式地呈现了当代乡村治理的时代画卷。
想象你生活的城市地图上忽然多出来一块空地,规划者邀请有特定背景的人加入,包括你,一起在这块空地上建设议事大厅、居住区、运动场、电影院等设施。大家一起添砖加瓦,几个月间空地变成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社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申请加入。几年后,随着涌入人群一波接一波而来,规划者提议社区建设新空间,迎合新人群、新需求。你和其他初代居民反对,认为这会破坏社区氛围,但规划者不再理会你们的想法。你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留下,无法参与决定社区的未来;搬走,带不走你在社区里熟识的邻里、你给社区贡献的东西。 这是真实发生在互联网近二十年里的事,互联网像遭遇士绅化的老城区,变得更加便捷、光鲜但缺乏多样性,有明确优先服务的人群,极端重视利润而轻视社群,急着把最初搭建社区但已不再贡献最多利润的人群扫地出门
找对象和找工作挺像,选不选你由对方决定。 职场和相亲都历经坎坷的40岁女性 我儿子长得年轻,而且年纪小的媳妇能给我生两个孙子。 想替40岁儿子物色20岁对象的母亲 晚上泡澡的时候,我经常会冒出一个念头 要是我就这么死了怎么办? 长年单身的60岁男性 我在游戏里有许多恋爱对象,人生比其他人快乐许多倍。 恋爱手游玩家 现在,日本人结婚似乎越来越困难了,有媒体专门提出 婚难时代 一词,来记述这个显著的社会现象。每四名男性就有一名终身未婚,每六名女性就有一名终身未婚。 同时,人们的婚恋形式更加多元。有人在东京相亲超过十年;有人代替子女相亲;有人年近七十才初次结婚。寺庙相亲、旅行团相亲、AI相亲 形形色色的相亲活动层出不穷。 结婚难,到底难在哪里?
从云端存储的婴儿照片到高中课堂的数字监控系统,成年人如何在不经意间侵犯了孩子的在线隐私? 信息时代,我们的孩子甚至在未学会走路前 甚至是在出生前 就拥有了自己的数字足迹。父母会使用各种手机APP以辅助备孕、上传超声波影像,以及分享宝贝的医院存档照片等。进而,存储在云端的一兆字节的婴儿照片、内置人工智能的数字婴儿监视器,以及实时更新的托儿所日常接踵而至。当孩子开始上学后,又会有记录食品购买情况的饭卡,记录孩子乘车情况的公交卡,医务室的电子健康记录,还有无处不在的学校监控系统。不知不觉中,父母、老师和其他可靠的成年人正在为孩子们编制一份所有人(包括朋友、雇佣者、执法人员)皆可得见的档案。 在这部书中,作者探讨了 晒娃 的含义 即成年人对孩子的信息进行过度的数字共享,概述了他们在此问题上所
1977年至今的近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表现为不同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博弈。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马立诚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把握、分析和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寄托着他本人的思考和忧虑。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最近四十年,深刻影响中国改革决策以及社会启蒙的主要社会思潮。包括占据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思想等。 这些社会思潮,既是不同历史背景下具体问题的产物,又是企图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药方,它们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或隐或显,大小各异。彼此之间,或激烈争辩,或部分重合。在书中,作者不仅呈现了这些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历程中的较量与博弈,
长篇电视连续剧《我们的小康时代》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党支部书记高淑贞为故事原型,以基层党组织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三泉村党支部书记高云溪带领乡村党员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十九大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克服重重困难,终带领村民迈入小康时代的动人故事。力争打造一部具有 济南元素、山东风格、中国气派 ,具有 五个一 水准的艺术精品。 故事讲述了女党支部书记高云溪带领李铭泉、马伯如、孙梅梅等一批青年党员宣传践行十九大精神,凝聚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建设富裕、文明美丽社区、美丽乡村、融合、持续发展城乡经济,领跑村民追梦道路的故事,用乡亲、乡味、乡俗为桥梁,以人情、亲情、爱情为纽带,构建出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民共享小康时
美国以自由的代/言/人自居,然而以民主思想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司法体制和社会文化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本书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为切入点,展现了一幅美国社会纵断式的景观图,灾害暴露出的贫困、不平等、政治分裂、种族壁垒等问题始终困扰着美国的政治家和普通人。美国式民主是否具有本质上的缺陷?以 他者 的视角,着眼于美国的政治困境,日本学者尝试解构美国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