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立在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惊人的新数据之上,仔细探讨了种族的遗传基础以及它在人类历史中的角色。 作者认为没有什么观点比认为一个种族优越于另一个种族更为危险和有害了。因为这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关于种族之间生物差别的讨论一直被拒之于学术研究的大门外。流行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进化在史前已经止步。不论如何令人不安,这行的观点是不对的。作为一位长期在《纽约时报》上报道基因学新进展的资深科学记者,尼古拉斯韦德(Nicholas Wade )列举了丰富的资料来证明人类的进化延续至今。因为各类人群几千年都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却又相互隔绝,在每个大陆上独立进化,于是产生了人类的不同种族。
消费文化是今天学术研究的一个显赫课题。消费文化以及它的表征,物的大规模扩张,预示着一个新的社会形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到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消费的扩张带来了怎样的转变?在本书中,我们在齐美尔、鲍德里亚、布尔迪厄和德赛都等人那里,看到了消费的历史脚步是如何踩断了传统的社会的结构的,同时,它又是如何改变了人的神话的。不仅仅如此,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符号学在消费文化的探讨中是如何联结的。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是葛兰言的代表作之一。葛兰言通过分析《诗经》中的情歌,考察了中国上古时期朴野的习俗(“俗”)是如何转化为“文明的秩序”(“礼”)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男女两性村落日常生活的界限,聚集在圣地中,以对歌的形式相互竞赛交换礼物,女性也由此成为“的礼物”(“质”)。这成为古代中国营造社会秩序的基本模式。葛兰言在法国人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本书为代表的对“复杂社会”的研究不仅为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关于文明的人类学”开辟了一条值得当代人类学家继续探索的道路。
作为一种旧的劳作方式,有一千余年历史的驮盐在消失。1998年由于加碘盐的推广,驮盐正式成为历史。 本书作者是地道的藏族人,少年时有过在驮队驮盐的经历,他以优美流畅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为我们留下了关于驮盐珍贵的记忆。书中不仅记述了西藏北部牧民历经数月、赶着牦牛找盐、采盐、驮盐的过程,还涉及一些与驮盐有关的仪式、用语及文化习俗以及驮盐牧民与农民间的盐粮交换等过程。
邺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历时三百七十余年,三经兴衰。曹操、石勒、高欢用天人意识规划设计邺都,依据天象、阴阳、四时规制宫城、郭城、城垣城门等,城制布局规整,南北中轴线突出,主建筑位于中线北部,官署、街区围绕主建筑且沿中线左右对称,尤其是邺南城,代表了公元6世纪中国都城建筑艺术水平。邺城城制影响了隋唐明清以及中世纪东亚各国都城建筑,是“华夏型”都城制度的起源。这一城制甚具科学价值,对于现代都市规划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