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日益成为文化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高校博物馆隶属于大学,在研究平台、学科共享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未来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需要高校博物馆进行理论创新;而未来博物馆功能的开拓创新,也完全可以由高校博物馆为之先导。《高校博物馆发展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中心》介绍了外高校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信息时代高校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是IASA的Guidelines on the Produ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Audio Objects中文译本。针对数字音频信息的长期保存及维持其可信度问题,国际音像档案协会近期修订发布了该指南,对数字音频相关技术和操作给出了规范化的指导意见。该指南提出了数字音频制作和保管的相关标准建议、操作实践和方法策略,是各国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数字音像制品制作和音像档案保存的指导性文件。目前,该《指南》已被译为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本书持续关注中国音频生态发展的动态和未来趋势,分享和推介广播频率融媒传播效果评估,解读广播频率融媒传播效果EMC融播指数和广播市场收听竞争格局基础数据,探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视频化融合路径,洞察中国网络语音直播、网络音频、有声书读物等在2021年度发展中的新趋向和新态势。本书通过科学、真实的手数据和客观、理性的案例分析,全场景呈现中国广播和音频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创新成果,为音频产业融合升级提供理性参考和客观依据。
本书研究了2021~2022年我国未来媒体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媒体深度融合、新兴业态、网络监管等方面的发展热点,探讨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媒体智能化、广播、音频、短视频、网络直播、大数据应用、互联网广告、机器新闻、VR/AR+内容产业、网络电影、智能终端等方面,分析了2021~2022年中国未来媒体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对厦门市大学生在线学习与数字素养、厦门市老年人数字化生存境遇和上海、厦门、日照三地居民观影行为习惯等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究了英国智慧媒体发展情况;围绕AI虚拟主播发展动因及应用价值、元宇宙的五维时空特点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科技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分为科技新闻传播理论与科技新闻实务两大部分。上篇阐述了科学技术系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及控制;着重介绍了科技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并就其价值属性及分类、真实性与科学性及传播效果问题进行了阐述。下篇主要围绕科技新闻的采写工作展开,主要包括选题、信息采集、构成要素、结构及专门领域报道、人物专访、数据新闻、互联网辅助报道、无人机科技新闻报道等。
作者在人民出版社当编辑迄今已经45年,历经陈茂仪、曾彦修、薛德震、李长征、黄书元五任社长,亲历了中国出版业从弱到大再到强的变化。 笔者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新中国同龄人70年艰难曲折的成长史;她叙述与作者如邓广铭、田昌五、王思治、陶懋炳、白钢、朱瑞熙、陈高华、朱大渭、李范文、白滨等交往的亲历亲闻亲为,既是上述作者著作的出版过程,也是编辑的责任和担当的真实写照,更是编辑叙事学的实践和总结,是新中国学术史、文化史、出版史的鲜活史料……读后令人回忆与思考,给人智慧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