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因传播而存在,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传达,人们分享经验、交流情感、构建世界:研究人类产制和交换符号的过程,就是口语传播的使命。 口语传播源远流长,在西方传播学界始终都是主流,历久弥新。反观中国大陆传播学界,这一领域几为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来自台湾的三位学者秦琍琍和李佩雯等共同奉献的这本《口语传播》,系统地描绘出口语传播学的历史与理沦。如同一幅知识地图。读者凭此可尽情领略人际、团体、组织、公众乃至跨文化间的传播真知。 “挟理论之利。谋务实之用”,是本书的宗旨:除了“道”的论述,《口语传播》对各种情境中的沟通表达之“术”亦作了精至Ⅱ的阐述。 对于传播学专业的学子而言,口语传播应是最基础的技能;而对于以传播为职业的人们——营销人、广告人、公关人、管理者、主持人等来说,口语传播
《档案室档案的管理》对档案价值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对文件中心和档案寄存中心等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责与任务的说明。对文档一体化管理思想和文档全程管理思想的运用。对档案整理改革思想的吸收及评价,档案室安全应急管理。
数字电视的节目制作与播出,是整个数字电视链路的重要环节,本书全面、深入地阐述数字电视制作与播出系统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全书分为7章,内容包括:电视原理基础,数字电视基础与演播室标准,数字摄录编技术,非线性编辑系统,数字电视播出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虚拟演播室技术。 本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可作为广播电视、电化教育等领域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本书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界处,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时空演进过程。与20世纪尼葛洛庞帝一时的《数字化生存》不同,水越伸先生的《数字媒介社会》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四维”空间,作者将媒介技术的应用置于历史的曲线上,并为其勾勒出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从五个方面描绘并阐释了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社会发展。 新媒介之于人们,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作为玩具而存在。无论是19世纪的无线电少年或是20世纪的网络黑客,均是将新媒介技术视作游戏之物,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动手摆弄那些外表简陋的机械装置。在这些游戏性的新媒介实践中,媒介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化与产业化发展。
研究乃学习之要旨,臻于解惑、释惑。于此之间,不管是研究项目还是撰写毕业论文,研究者(从事研究的学生)均切实需要导师给予质量高、力度大、收效好的指导。《如何做一个好导师?指导研究生及本科生研究、撰写学位论文(第二版)》以近年来创新性研究及其成果为基础,加之导师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内的一系列新发展,对版全面升级,在跨文化指导、在线远程指导与反馈、学术导师的新角色,以及营建研究社区、维系学术关系等方面都有新的拓展。《如何做一个好导师?指导研究生及本科生研究、撰写学位论文(第二版)》使你参与其中,并积极反思哿研究生、本科生研究指导的有效策略;探讨以实践为基础的专业研究、创新性研究、著作类博士研究、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者多样性的管理;特别重视指导学生经历整个评审过程;兼收国内外研究,积累
韩天衡的名字,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艺坛上一直是响亮的。可以说,他的艺术视野遍及篆刻、书法、绘画、鉴赏、收藏、教育、公益等诸多领域。起步之早、范围之广、影响之远。 而且,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他的篆刻奇崛、瑰丽、多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赞誉“为现代印学开辟一新境界”,是公认的当代印坛一面高举的旗帜。其书法、绘画皆能深入传统、相互融通、变化气质,又极见个性创新。他理性思考、精于思辨,对篆刻史、书法史、绘画史皆有自己的见地与发想,并将这些经验与心得转化为“传道授业”的教化能量,春风桃李,泽被四方。 韩先生从年轻时就致力于书画、杂件艺术品的收藏。非以“增值”想,只是出于热爱、学习的初衷。而这些当年用工资、津贴、稿费一点一点购得的“旧物”,在今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国宝”。难
对本人以及本书而言,能有机会接触中文读者,真是荣幸之至。这不但是因为中国文化与文明是最古老也是度发展的人类历史之一,还因为未来的世界将越发紧密地与中国的未来相互联系。公元2000年将届之际,中国各地不寻常的经济增长、技术现代化与社会变迁过程,都正在重新塑造地球的面貌。对中国及人类而言,用充满智慧的意义与充满展望的视野经历当前这个转化过程,确实是必要的。西方经常缺乏这种意识,而我怀疑中国人也相当有限。就像历史上所有快速而多重向度变迁的时期一样,我们习惯用来思考社会的知识范畴已经变得过时:社会、经济与政治理论,在我们最需要据以了解世界与引导我们的实践时却失效了。三卷之一的本书,在我们当前知识的状态下,尝试以经验分析为基础,重新思考这个正在浮现的社会与经济。本书从全球视角着手,分析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学经典译丛”是研究中国报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却又被忽略的重要史料,填补了中国报刊文化(史料)研究的空白。
为做好高等院校保密技术工作,理解《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办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评分标准》及《军工保密资格认定工作指导手册(2017年版)》内容,掌握审查审批工作要求和实施程序,熟悉各类操作方法,并结合高等院校实际特点,编者编写了《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体系文件样例》。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体系文件样例》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信息安全保密策略;第二部分为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保密管理制度;第三部分为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保密操作规程文件。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体系文件样例》可作为高等院校从事保密工作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 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 本书昭示,一旦突破了寻求“内部”规律的“去政治化”窠臼,传播研究将释放出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问题的巨大潜力。在这个意义上,这部著作既剖析了媒介景观背后的权力结构.也挑战了当下传播研究的典型知识症侯。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非凡的感知能力将他推上了国际舞台,使他成为信息时代的先知。《机器新娘》是最早研究广告的学术专著,初版于1951年。有了这本书,麦克卢汉的现代大众传播、最风趣批评家的地位,就确立下来了。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我们携手走来:厦门口报社发展史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力求做到思想性、真实性和资料性的统一。本史略从编辑方针、新闻采访、版面编排、主题策划、经营管理、品牌构建和重大新闻历史事件、新闻人物等方面对本报60年的发展史进行全景式扫描、纵深式鸟瞰。
本书所着力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界限,每个观点和另一个观点这间的过渡和关联。当然,作为一本导读和入门性质的书,本书有些说法过于简单了,希望真正有心深研康德的读者开动自己的脑筋将其扩展和深化。也许我今后将要出版的另一个对《判断力批判》作更详细解读的书会在这方面对读者有所帮助。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做为前两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调和,在美学思想方面产生巨大的历史影响,同时也可看作是人类学的巨著。本书简要介绍了康德的哲学思想,概括地阐释了《判断力批判》的要义。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是一部全面而的大众传播理论专著。也是一部对师生而言因独辟蹊径而值得细读的经典教材。书名虽然叫做“大众传播理论”.却并非我们常见的那种分门别类地介绍各种理论的集合体;而是采取历史视角,关注两大传播理论学派(社会/行为理论和批判/文化理论)的起源和演进的传播理论史。 丰富的名词解释、案例、理论思考、快速入门表格,以及联系实际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话题,使《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成为一本教材,被国外多所高校用作传播学学生的读本。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 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 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 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作者对于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寻访开始于十余年前,此前已有《书楼寻踪》《书楼觅踪》两本专著问世,随着作者寻访的深入扩大,再度推出《书楼探踪·浙江卷》。本书共收录26篇寻访之作,文章内容不仅涉及旧居游访、人物故事,还兼谈学林掌故、版本目录、人文历史。不生涩、无矫揉,唯有平实文字,记录点滴书香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