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近代中国的“图像新闻”的历史,即以图像来描摹社会“时事”的历史展开了叙述,并对中国近代“新闻图像”文化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近代“新闻图像”与其他文化样态(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清单。进而认为深入而系统地开展“民国图像”文化研究,使它像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焕发出历史文化的光辉,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担负起的文化历史责任。 全书总共六卷,洋洋285余万字,书中选用有2400多张珍贵的图片资料,全面而细致地对1840-1919年间的中国近代“新闻图像”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本书图文结合、条理清晰、资料翔实、建构完整,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由大众媒介和同人刊物等引导形成的公共舆论起着重新塑造认同和建构自我的作用,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质疑传统文化、引入西方资源、批判现实政治、追索理想社会的重要媒介。《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以1930年代前期《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两个典型的“舆论空间”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具体分析这两个南北舆论阵地所继承历史脉络、凝聚的知识群体、依托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权力的交错、关注的基本议题,以及在思想资源、思维特质、论证风格上的差异与共性等内涵,细腻展现1930年代南北知识群体所引导的公共舆论的历史面相和知识人的精神世界。
为配合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的需要,作者选编了这本文选,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手文献资料约三百篇(其中少数文章有所删节),供教学参考。全书以近现代新闻史料为主,兼及部分当代的新闻史料(下限截止到1995年,但为顾及历史连续性,也酌情收入了几篇1995年以后的要法令条规),分作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历史阶段,按文章的类型及发表的时间顺序编目。每一介段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新闻事业自身的建设,包括经验总结、报人活动和新闻事件;(二)新闻机构简介,包括发刊词、宣言及发展历程的介绍文字;(三)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包括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指示,听闻出版法令条规。前两部分另有录,酌情收入若干篇有关资料,以供正反对照。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把重点放在消息的研究上,这对于现在大量涌入新闻业界门槛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是必要的、及时的。写作一条消息,每个字词的选择、每个段落的安排,都应认真掂量,凝聚作者的智慧。但是现在传媒上的消息,多数太一般化、变成了一种套路。“日前”新闻满天飞,误以为这是消息的“行话”;没有具体内容的“据悉”俯拾皆是,丝毫感觉不到自己在说多余的话。研究消息基本的“规定动作”,让这些“动作”成为职业理念,然后才谈得上“自选动作”,从必然走向自由。例如《新闻报道写作通论》中谈到的华尔街日报新闻故事的写作技巧,就是建立在对消息规定动作基本要求基础上的。 如今的传媒形态多样化了,新闻报道的文体要适应不同的传媒形态。于是,一个新的新闻写作的研究领域得以开拓,这就是新闻文体的演变。报纸消
本书对科研项目的招标投标与评估评审两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包括科研项目招标投标的组织管理,科研项目开标、评标与定标等内容。
新闻与社会成员间的互动,显然也是此种互为中介和结果的循环往复,其中除了表达、除了交往,同时也共同卷入了对社会世界及其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当人们把新闻看做是有趣和重要的日常事件的真实描述时,就等于肯定并再生产了新闻作为发布真实报道的社会机构的角色(社会运动试图利用新闻发布信息也是在肯定并再生产新闻媒体作为合法机构的角色);当新闻以日常生活世界所理解的理解,来组织安排每天的新闻生产时,这些被生产出来的新闻,不可避免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认可,并且作为一种资源——结构性因素,成为社会行动者运用和活动的基础和情境。同时,在资源和规则运用上无法排除权力的因素,其中的一些社会行动者比之另外一些,具有更大的能力制造、设置并再生产社会意义——也就是建构社会现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者就是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