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性“爆棚”是这本《采访课》 的独特之处。一来,整本书由作者二十余年的一线新闻记者工作经验提炼而来,实践出真知,本书中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一定是行得通、靠得住的;再来,全书从章节设置到课后习题,均以实操为 终目的,换句话说,《采访课》不仅会解答你对于采访的种种疑问,还会告诉你究竟怎样做采访。 “有趣”是《采访课》的又一个特别之处。这是一个“浅阅读”和 “快阅读”的时代,没有人会想拿起一本冗长无味的书,希望你在阅读这本《采访课》时是爱不释手的,是轻松愉悦的,所以作者尽可能让它变得既有用,又有趣。 大咖推荐:一本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教材,一个叱咤新闻战线的老兵沉潜蓄积的实战“兵书”,新闻传媒专业大学生和青年新闻媒体人 的“葵花宝典”。 ——吴 岩 教*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套
本书的基础部分是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提交的毕业答辩论文,经不断增补后,目前内容扩充了近一倍,使它看起来多多少少像一本比较完整的著述了。 外国记者在中国的报道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描画出来,将是一幅以风云变幻的中国革命为背景的杂色纷呈的图景。活跃在这样一个背景里的外国记者,在近代中国的不同时期里都是代表着其国家的在华利益从事报道活跃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百年来出入中国的各国记者队伍的构成也是十分复杂而奇特的,这里面既有同情中国、热爱中国,进而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的进步战士,有具有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改革派,也有以所谓客观、公正的态度衡量一切变化,甚至通过有色眼镜看待一切中国事物的职业观察家,更有以手中舆论工具阻止中国社会变革的掌权者……每一个记者
实操性“爆棚”是这本《采访课》 的独特之处。一来,整本书由作者二十余年的一线新闻记者工作经验提炼而来,实践出真知,本书中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一定是行得通、靠得住的;再来,全书从章节设置到课后习题,均以实操为 终目的,换句话说,《采访课》不仅会解答你对于采访的种种疑问,还会告诉你究竟怎样做采访。 “有趣”是《采访课》的又一个特别之处。这是一个“浅阅读”和 “快阅读”的时代,没有人会想拿起一本冗长无味的书,希望你在阅读这本《采访课》时是爱不释手的,是轻松愉悦的,所以作者尽可能让它变得既有用,又有趣。
《中国文化要略》的作者本来是学中国文学而后研究唐诗的,也不知道是哪根神经起了作用,后来竟对各种名胜古迹发生了兴趣,从80年代以后就转而侍弄起博大精深、浩瀚如海的中国文化来,并且在我任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给外语三年级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概况”选修课。这么一来,我一上阵就背上了两大先不足:一是对属于文化的核心部分哲学思想不甚了了,二是对自然科学部分一窍不通。所以在那时的专题里就有意地回避了这两个问题。也许是那时的人们与“文化”的隔膜为时太久的缘故,尽管自己才疏学浅,于文化一知半解,但因为吸纳了一些新的资料和观点,居然在课堂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每次听课学生数量竟以百计。 《中国文化要略》无论从篇幅到内容都作了较大的变动,专题内容也做了较大的调整,有的部分还作了析的补充,目的是让它
本书内容既有编年叙述,也有专题分析。既从历史时段上论述庚子事变、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前后政论报刊的崛起与革命舆论动员关系,也分专题探析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与传播思想的嬗变;救亡图存的社会语境与清末民初媒介表述的政治等。尤侧重分析“清末民初媒介建构中政治舆论环境与政治建构中的媒介资本”及“西学背景与媒介建构的政治话语空间”等。并就媒介与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互动关系展开论述,旨在揭示媒介政治功能在政党利益纷争中的嬗变历程及由此呈现的规律性。 本书对中国舆论史的回顾与阐释,侧重解读传媒在舆论建构及解构中扮演的角色。梳理传媒在地域空间上的组合及其与舆论呼应的关系,着重探讨政治舆论的媒介建构与塑造舆论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