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 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 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 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ISBN:9787800806483,作者:费孝通
《当代媒体新闻实践丛书:电视新闻摄像》共分为六章:章“电视新闻摄像概论”介绍了电视新闻及电视新闻摄像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电视新闻摄像的技术基础”介绍了不同电视新闻摄像的相关硬件和软件技术规范;第三章“电视新闻摄像的空间结构”分析了电视新闻拍摄的空间构造和结构特点;第四章“电视新闻摄像的镜头形态”介绍了电视新闻摄像中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拍摄方法;第五章“电视新闻摄像的照明与色彩”介绍了电视新闻拍摄中基本布光照明和色彩处理的方法;第六章“电视新闻摄像的叙事策略”则从整体角度分析了电视新闻的叙事和话语结构以及不同电视新闻类型的叙事方法。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提出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56008个,形成《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给出了词语的词形。《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的词语收录,既注意词语的系统性,又注意词语在语用中的实用性。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为专门研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哈耶克教授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学 术论文集,是中国学术界在此一题域中做出 的部研究性论文集;该研究对哈耶克教 授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内在演化理路和过 程进行了严肃而认真的爬梳和探究,并对哈 耶克理论发展过程中开放出来的极为重要的 理论问题作出了深刻的研究和讨论,最为重 要的是,该研究还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社会 理论置于与极具影响力的社群主义,保守主 义和功利主义等理论脉络的关系之中,揭示 出了哈耶克社会理论在此相关知识脉络中的 “知识增量”部
《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不仅以跨地域办报的姿态在中国的报业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还以新锐媒体的视角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性的解释。新京报丛书,体现着《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自信,体现着新京报人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对未来、对先进文化的憧憬……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
桂林之有铁路运输,始于1938年8月湘桂铁路桂林至衡阳段,继之是1939年底桂林至柳州段的建成运行。湘桂铁路的修建,从1937年始修至1939年全线建成通车,只用了两年时间,这是抗战急需促成的“战时速度”,是广大民众和技术人员努力奋斗的结果。 桂林的民用航空业,起步于1936年11月。当时两广合办的西南航空公司经营的广州飞南宁航班,以桂林为中转站。架在桂林二塘机场起降的飞机,开始了桂林民航事业的历史。1937年,由于战争的影响,西南航空公司从广州迁桂林。为适应战时需要,桂林又修建了秧塘和李家村机场,开辟了往返于昆明、桂林、重庆和香港、桂林、重庆的两条主要航线。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以后,香港、桂林、重庆航线改为桂林至重庆航线。两大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本书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
该书是在原教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该教材已经使用很多年,修订后的教材将从新闻摄影基本理论、摄影技能基础、图片编辑、数码图像技术、完成拍摄任务、新闻摄影伦理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过
为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6周年、深圳读书月17周年,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受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的委托,特选取了36位深圳读书人,一人撰写一篇有关阅读的佳作的集成本书,向深圳生日献礼,为深圳文化助力。??本书的36位作者,都是享誉国内甚至国际的文化名人或企业家,包括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年逾七旬的知名作家何永炎,资深媒体人胡洪侠、张清,著名作家邓一光、杨争光,著名翻译家黄灿然,华为总裁任正非,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等。读者可以从本书里一窥深圳文化人和企业家的精神风骨。??36位读书人来自五湖四海,来到深圳后又见证了深圳的成长与辉煌,并成为深圳成长和辉煌的一部分。在书中,既有这些读书人关于“书荒”时代的记忆,也有对某部名著的深刻解读,还
本书的主人公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上海《大公报》的派遣,以前线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华北抗战前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小方”为笔名连续发表了多篇前线报道的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但不久后他即在前线永久失踪,时年仅25岁。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他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新闻记者!他是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让著名作家余华、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等人顶礼膜拜的人!本书作者从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将方大曾的经历梳理出来,从初的寻找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在传统新闻媒体数字化转型以及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的新型传播语境下,新闻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在现代传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且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即发挥着显著的议程设置作用。宁海林编著的《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以新闻图像的说服性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新闻图像的说服作用这条主线展开论述。通过较为系统、深入地剖析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揭示出纷繁复杂的新闻图像传播活动的内涵,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新闻话语研究。研究主要侧重围绕新闻图像文本、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观者)三个大的方面来探讨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具体形成两个研究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 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 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 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本书内容来自作者近五年研究积累,在201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与 2020年完成的博后出站报告基础之上撰写而成,有丰富的理论创新与结合传播实际的案例。本书核心内容是从媒介社会学的视阈中探讨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媒介使用方式,是否真的是无处不在、无远弗届。研究和观察证明,看似新的传播方式有着古老的传播逻辑,看似无限的传播技术存在着众多的社会性“边界”:时空边界、观念边界、代际边界是本书提出的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边界与内在隐喻的存在,是信息传播在后人类时代专属与人类的“障碍”或“秩序”,某种程度上说,是传播与技术之间的分野,也是信息社会流动中的基本脉络。本书内容对传播学研究是理论上的创新,对传播学相关的学生是跳出原有框架的思考方式,对从业者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书所以依赖的媒介社会学视阈本身,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本书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收入的23位摄影家是中国变革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他们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最重要的一段。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场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摄影充满热忱,更对国家充满热忱;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个国家留下至关重要的影像,并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知晓记录和传播的责任,紧接地气,触摸人间烟火的灵魂。《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作者陈小波,新华社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是次对当代中国摄影家话语的大规模采集,谈话内容已远远超出摄影本身。作者要传达的是视觉文化而不仅仅是摄影,她试图透过摄影者的人生轨迹以及更大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