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清代著名学者孙德谦的重要著作,古文献学的之书。本书针对如何解读我国古文献经、史、子、集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见解,其要点为: 一、无文字处求文字; 二、 无证据中得证据; 三、读书因彼见此; 四、 读书由虚索实; 五、统上文而说乃通; 六、 统下文而义自明; 七、读书宜辨家教、宗旨、章法、文法、门法; 八、校读、抄读、点读; 九、书用善本读; 十、书用归类读; 十一、多读; 十二、 读书不求甚解; 十三、 读书不因人废; 十四、读书不存偏见等,对现今如何读书、如何读好书有的借鉴意义。
本书分为“汉字里的人”、“身体里的汉字”、“汉字中的日用物品”、“汉字中的天地人居”、“汉字中的兵器戒具”、“长在植物中的汉字”、“活在汉字中的动物” 和“抽象世界里的汉字”八大类探寻起源物象,讲解古今部首,阐释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孳乳字例。
本书在观察和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采用语言接触理论的新视角和分析方法,分析英汉语言接触中由表层到深层的影响与嬗变。本书拓展了现代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研究范围,内容还将涉及英语对汉语词汇语义、词法和句法三个层面的影响。本书在理论上试图用现代中西方语言学语言发展变化的新学说,即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理论精华来解释英语影响汉语变化的内部语言机制和动因。语言接触作为一种“催化剂”,诱发并加快了汉语自身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就是在这种“共振关系”下发展变化的。此外,书中还指出,翻译是在英汉语言接触中造成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汉语的历史源远流长,汉语史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汉语发展的历史过程,探寻它的发展规律。汉语史是一门涵盖领域广泛、研究内容丰富、研究对象多样的学科。从内容上看,汉语史研究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方面,这三个方面既可独立形成各自小的学科体系,又共同构成汉语史的整体系统。从时间上看,汉语史研究的源头远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近至晚清时期的通俗小说,可谓历时久远。从研究对象看,汉语史的研究既包括有史以来的传世文献,也涵盖各种材质的出土文献。本书主要是有关汉语语法史的相关研究,研究对象既包括传世文献也涵盖出土文献,研究内容以虚词的历时演变及相关语法化为主,兼及单个词或同系词的历时演变考察和专书专类词的共时分析,同时还论及了一些词的特殊用法及一些特殊句式,並对相关语法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