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收录中国文学学科词目一万八千余条。分作家、流派社团、作品、名词术语、研究著作、报纸、刊物、文学人物等大类。全书词目分十二个单元,按时代依次编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史通论 总集及其他。每一单元内的词目以类相从。每类词目一般按时间先后编排,年代无从查考或界限不明的置同类之末,以见其文学发展脉络。书后附有 中国文学大事记 本辞典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自 1997 年出版以来,屡次修订,以符合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发展的实际情况。
《语文:表现与存在》四卷本,是一部系统而深入总结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吸纳欧美存在哲学和语言学心理学新成果加以融贯并推陈出新,涵盖面广、体大思精的语文学理论著作。 作者认为,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图说字源》是一本介绍汉字起源和流变的读本,汇集了语言学家唐汉先生在汉字字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者秉承严谨地治学态度,搜集各方有关汉字字源的资料,从古汉字学研究等学科入手,发现了汉字形成过程中许多有趣而又有规律性的现象。本书从汉字与动物、汉字与植物、汉字与天地、汉字与人体、汉字与两性、汉字与战争、汉字与民生、汉字与文化等方面图文并茂地阐释了汉字的诸多奥秘。 《发现汉字》是一本研究汉字文化、介绍汉字之美的图书,作者从汉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个从字根的角度分析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汉字,揭开汉字的造字之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 图说字根 ,从汉字字根入手,分析了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下编为 图说六
本书是对先秦时代的玺印、陶文、货币和石玉(石刻、盟书、玉和玉铭等)这四种古文字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方位整理,按照《说文》体例,进行文字编编撰,将古文字字形汇集于相应字头之下,标明每一字形的具体出处、所在辞例、时代以及国别,汇集了原始材料及研究成果并与古文字字形及其释文关联,是一部依据古文字资料的内在规律编纂的大型古文字工具书。本书首次将先秦玺印、陶文、货币、石玉四种古文字材料纳入统一的整理框架,为学术界提供详实、可靠并且综合性成体系的材料,对传世文献的整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学科的研究有所助益。
中国汉字始于甲骨,归于草,较早系统完备的起点乃为说文。字本无体,外衣不同而已,甲骨金文大篆乃初生之幼童,天真烂漫,隶楷乃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草书乃灯光聚秀,超然之舞。历代习书者,苦于汉字各体纷繁久矣,常常是顾此失彼,难以打通。本书稿《常用汉字字法演义图集》试图从篆字到草书,以型为主,音为辅,做一些归类,探求其演变规律,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可像字典一样查阅的工具书 字法演义图 ,把握规律,节约时间,提高练字实效。
《汉译文学序跋集》是一套大型民国文献汇编,上限以甲午战争为界,并以收录译本序跋为主,早期晚清部分适当扩至报刊译序跋;下限至1949年止。从晚清至民国时期五十年间出版的几千种译作中收录了2000余篇序跋,共450余万字。这是学术界次全面收录晚清民国时期的汉译文学序跋,可以说是目前体量的一次汉译序跋集成。本辑为第三辑,收录1933-1938年的汉译文学序跋。
《古佚三书》全为忘佚之书,忘佚时间短的一千年,长的三千年。该书四本为:古佚三书之一,《上元本玉篇》,唐 孙强增订,宋末元初忘佚。 近年来,人们但闻其名,未见其书,一些评述说多属臆测之词。现从辽、金文文献发现并辑校成书,这对词典、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杨正业,冯舒冉,魏现军辑校。 古佚三书之二:《韵》辽 佚名撰。词典学界,语言学界从未听说过《韵》这样一本书。现在依然有人持怀疑态度而提不出证据。此书记万条语言材料,辽人、宋人、金人、明人都叫《韵》,这根本无需辩驳。本书由杨正业,杨涛辑校。 古佚三书之三:《小学钩沉三篇》,清人有《小学钩沉》和《小学钩沉续编》。此《三编》辑录的全部是唐代以前的新材料。杨正业,杨涛辑校。 古佚三书附:《大广益会玉篇》,宋 陈彭年等
《上博楚簡文字声系》 (一、~八)為2012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全書共8册360万字,主要分 正編 、 合文 、 附錄 3部分。 正编 依上古韵部系字,凡30部。每韵之下依上古聲紐系字,凡19紐。每個聲首所系諧声字依形旁分類而排列,大致按 人 、 物 順序排列。書後附筆畫索引、拼音索引等。 《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窮盡式地搜集上博楚簡文字资料,吸取學術界的*成果,對于古文字研究,尤其是對于戰國文字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為*部全面研究上博楚簡文字的重要著作。
作者在前言中回顾了周原甲骨文自发现以来的研究状况,对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目前周原甲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由于学者们在“王与周方伯”、“(册口)周方伯”、“宗的位置”等问题上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周原出土甲骨“商人说”、“周人说”和“卜辞出于商人之手,记事刻辞出于周人之手”三种不同的观点。此外,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周原甲骨目前的保存状况和保存地点。 正文部分展示了周原甲骨的放大照片,清晰地显现出周原甲骨文的本来面貌,它使学者在辨认周原甲骨文的同时,把研究引向深入。作者对原来被认定的300片甲骨重新进行辨认,提出H11:62、79等58片甲骨为非人工刻划甲骨,当不属于研究的范畴;H11:149、166等16片甲骨为刻划的界栏和符号甲骨,其余的甲骨文当是研究的重点。
20世纪50年代,代认知科学产生于先验哲学世界观。1975年,莱考夫提出心智的亲身性,开始创立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一致的认知语言学,由此形成基于实证立场的第二代认知科学。 本书根据人类的范畴化以及认知模式研究,阐述了新的“经验主义”。册“机器的心智”,包括范畴与认知模式、哲学的启示两大部分;第二册“实例研究”论证了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可以做些什么。基于多学科成果,作者对古希腊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思维和理性的经典观念,即 “客观主义”展开批判,对心智和语言哲学中的关键问题加以述评,展示了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作为认知科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进一步观察心智和语言奥秘的窗口……
1937年秋至1944年秋间,陈梦家先生在昆明西南系大任教,讲授中国文字学。1939年夏,陈先生将授课讲义编订成册,名文字学甲编,共分七章,其中第七章古文字材料只写了“甲骨文”一节,为未完稿。至1943年,陈先生作中国文字文学两章,自称为“重订本”,其内容与1939年本略有重复。1944年秋,经费正清先生和金岳霖先生介绍,陈先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其讲义为英文打印稿,名ANINTRODUCTIONTOCHINESEPALAEOGRAPHY(译成中文为“中国古文献学概要”)。本书是陈梦家先生在西南联大教授的《中国文字学》课程的讲义,手稿未曾发表。虽说是六十多年前的旧讲义,有些见解已然过时,在陈氏后来自己的著作中也已经修正,但陈氏在其中所提出的某些观点到现在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再者,本讲义中陈梦家先生也架构起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学体系,这也体
本书从形体特点在古文字考释中的作用、形体特点在古文字考释中的利用、利用形体特点考释古文字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利用形体特点考释古文字举例等方面,研究了形体特点对古文字考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形体特点考释古文字。突破了以往对单个疑难字形进行考证的方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具体的考释工作中总结规律、归纳方法,将发现的文字现象运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大的学术价值。
本书从语言学角度,批判吸收美国会话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日常会话的结构和交际规则。 会话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在国内也称为话语语言学。话语分析是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具有一定交际目的的口头和书面言语交际单位的结构特点,如话语结构模式和构成规则,话语类型和话语的语体变体,话语交际中的各种语义特点,话语生成和接收过程中表现出的语用特点,等等。 本书就是在用会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日常会话的同时,努力弥补这些缺陷。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而不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汉语日常会话,考察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则,研究汉语会话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控制会话是怎样开始,怎样结束,会话参与者是怎样轮流说话,如
中国字书具有悠久的编纂历史,东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大型字书问世,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过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字书编纂史严重存在重贮存而轻整理、重编纂而轻考辨的问题,加上传抄失误和编写失误,致使大量变体字与正字失去联系、字书所收之字与文献用字脱节,大型字书中贮存下来了成千上万的疑难字。凡未与正字认同或认同有误的变体字统称疑难字,其中因音义不全而未与正字认同或认同有误的变体字称为难字,音义存在传抄失误或编写失误而未与正字认同的变体字称为疑字。通俗地说,疑难字也就是编字典的人不认识或认错的字。大量疑难字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大型字书的编纂质量和利用价值,影响到汉语文字学的研究,影响到古代文献的解读与古代文化的传承,影响到汉字的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化,影响到大型字库的建设与古代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维系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从古到今,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话说汉字》是按照拼音字母的顺序进行排列,共有23个小节。书中收录的所有汉字,分别从拼音、部首、造字法、字形、释义等方面进行解读,力求做到全面而立体的呈现。在解读汉字的同时,汉字背后蕴藏的故事和历史也被编者一一揭开,帮助读者从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阅读和认识许多平时感觉再平常不过的汉字。除了这些之外,对每一个汉字都介绍了相关的成语及名言,这些相关的知识,对于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书是“江山语言学丛书”之一,全书共分8个章节,分别从“外来词的性质和范围”“音译与音译词”“意译与意译词”“形译与形译词”“字母词”等方面对半个世纪以来汉语外来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