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译方法论》借鉴成熟的汉语理论“小句中枢说”,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和“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要求,按照“何译法”(what)、“为何译”(why)-“如何译”(how)的研究顺序,构建以小句为中枢单位,词、短语、复句、句群、语篇为脉络单位的范畴体系,即:全译作为一种翻译类型(一级)、直译和意译两大基本策略(二级),对应、增减、转换、分合四种模式(三级),对译、增译、减译、移译、换译、分译、合译七种方法(简称“全译七法”,四级),以及词对译、短语对译、小句对译、复句对译、句群对译等三十余种相应技七(五级)。
商贸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商务交际技能,这种观点对商务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吸取了以前各种教学法的优点,但仍然更加强调提高运用语言技能的必要性,并对商务英语的特点以及其与普通英语的区别进行了讨论和比较,旨在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一特殊用途英语。
《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翻译学归结论》以过去的翻译研究为背景,系统思辨和证伪了文化派译论及相关理论,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以归结主义方法论探求翻译本体论问题并建立相应的学术体系。书中系统论述了翻译学归结论的两大原则及相关参数,概念,分析严密,论证高度逻辑化。作者通过逻辑上的演绎与归纳以及细致入微的个案分析,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翻译学归结论。
《社会符号学视域下<红楼梦>文化内容的英译: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以社会符号学理论为指导,选取《红楼梦》七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为语料,分析两种译本在英译《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得失,对汉语典籍的译介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中涉及的文化内容涵盖小说所处历史背景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具有自身的符号意义,而这些符号本身的语用意义远丰富于它们的指称或言内意义,与文化息息相关。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最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的等值量。
本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英汉隐喻的深入研究,探索和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表达形式上存在的跨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了英汉隐喻中的文化认知和跨文化视角,以便英语翻译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不同语言在形式与意义表达上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英语翻译实践中注重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为隐喻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