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研究在引进各种理论的同时,有一种被其吞食、并吞的趋向,翻译研究的领域看似不断扩大,但在翻译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途中,却潜伏着又一步步失去自己位置的危险。面对这一危险,我们不能不清醒地保持独立的翻译学科意识,从翻译学建设的高度去系统地探索翻译理论的问题,而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支持下主编的这套《译学新论丛书》正是向这一方向努力的具体体现。 《译学新论丛书》有着明确的追求:一是入选的课题力求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原创性,能为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是研究力求具有系统性,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扎实的论证和翔实的资料保证研究的质量;三是研究力求开放性,其开放性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又要把握国际翻译理论研究前沿的进展状况,特别要在研
一、加强自主策利,提高原创性,体现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翻译的新任务和新特点;二、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不仅要反映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新趋势、新成果,更要关注科技、经济、法律、贸易、金融、旅游、传媒等非文学领域的翻译实务;三、笔译与口译兼顾,英译中与中译英兼顾,着重于中英互译和中译英;四、有选择地引进境外著作,港台外华人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不乏佳作,立足中华语言文化,有其独特魅力,是我们的。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英汉双向)》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彭萍副教授编著,积作者多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之经验,从英汉句式结构对比、词义对比、句子内部衔接的差异、语态差异、思维差异、文化差异等多种角度,带领读者领略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全面掌握英汉互译技巧。
华等编著的《英汉口译——转换技能进阶》是一部专门关注英汉口译转换技能的教材。全书以英汉口译转换技能为主线,以英汉口译常见场合的专题练习为辅线,围绕英汉口译的规律性技巧及常见难点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英汉口译的基本规律和常用技巧,学会应对英汉口译的难点。《英汉口译——转换技能进阶》共15个单元,具有如下特色:系统讲解英汉口译转换技能,针对英汉口译中的难点设计典型语段的口译圳练,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并掌握英汉口译技巧;精心设计英汉口译常见场合的专题口译练习,并在练习前设计了“译前准备”环节,提示门译场合信息以及口译中会遇到的术语表达,帮助学生熟悉常见的口译场合,提升英汉口译能力;选用典型的真实会议语料,录音多为现场录音,帮助学生熟悉口译现场,培莽在真实情境巾进行口译的职业能力。
为使理论研究方面的书写得轻松活泼,更贴近现实,本书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给出英译汉、汉译英各50个篇章段落,一来可以供学习者练笔,二来可以作为翻译理论和技巧讲解的实例。而50种翻译技巧的介绍也以独立成篇的讲座形式出现。此外,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书不少地方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这一点还请读者注意。 本书是继笔者《英语翻译高分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技巧》后,翻译方面的又一专著。读者对象除了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外,主要是参加口译资格证书、硕士研究生入学及学位考试、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考生。还可用来作大学英语四级后和研究生的教材。
翻译是一项既要注重细节,又得宏观把握的工作,所以很难做到,往往是微观赢得—份准确,宏观却丢了一份意境,或是恰恰相反,在苦心创造整体气氛的过程中,竟无意背离了原文的基本语义。多年的翻译教学经验告诉我,能使翻译学习者事半功倍的,仍然是对具体文本的研读,即对原文和译本的仔细对照和分析。叶子南等的《灵活与变通(英汉翻译案例讲评)》出版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这方面能为学习翻译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本书内容翔实,结构新颖,颇具时代特色。翻译理论讲解集约而简明;翻译技巧介绍层次分明;译例和练习内容涉猎广泛,知识性强,应用性强。 第6版的理论探讨视角更加新颖、更加贴近教学,编写体例更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学习,更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语言专科学校及成人教育学校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亦可作为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爱好者的参考书。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作者1993年在外教社出版的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一书的修订版;二是根据作者1999年在我国10余所外语院校巡回讲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三是作者近几年同我国记者、专家和朋友的部分谈话或通信。在这部新著中,奈达博士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并进而从语境角度论述怎样处理翻译中的种种关系和问题。此外,他还在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以及改革翻译教学等问题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就范围而言,《翻译史另写》中的“翻译史”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翻译史”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在《翻译史另写》中时可
从理论上对我国双语科学词典译编作阶段性总结,提出了“八个性”的要求。 宏观上剖析双语科学词典的内容类别、系统、层次、彼此关系等方面问题;微观上具体到操作层面,探讨其选词立项、词目翻译。 对释义与译义、术语翻译等各个操作细节既提出理论指导,又给出具体范例,对词典译介提出具体的标准。 本书既有学术上的创新,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供从事科学词典译编工作的读者参考使用。
本书作者根据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基本原理总结分析了古今中外翻译工作者的经验并结合长期的翻译实践,对工商企业英语翻译的有关理论与实务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企业翻译的原则与标准,探讨了工商企业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工商企业翻译实务,部系统研究工商企业翻译的专著,探讨工商业企业翻译的原则、基本方法与特殊方法,从工商企业翻译四个基本特征的角度论述如何处理具体问题,初步建立了工商企业翻译的理论体系。例证丰富,论述严谨,见解独到,可作为教材及自学参考收,适于翻译工作者、外语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本书的内容包括序、导言、企业翻译工作者的修养、企业翻译的原则、企业翻译的方法、企业翻译的公关性、企业翻译的科技性、企业翻译的瞬间性、企业翻译的社会性、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是根据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的精神,依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笔译三级考试大纲(试行)》的要求编写的。所有材料来自于英美的报纸和刊物,全书共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两篇课文都是围绕相关主题展开。
本书是外部以英文编撰的中西翻译史教材。从有文字记载的源头,经佛经翻译、科学翻译、西学翻译直至21世纪初。叙说西方翻译,从公元前3000年文字翻译问世开始,经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直至当代。简明扼要,提纲挈领,陈述实践,兼顾理论,间以评说,面貌焕然一新。
发表于1923年的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在沉寂半个世纪后,以其对语言的单一关怀在当代西方批评理论,尤其在当下方兴未艾的翻译理论研究中,激起了千层巨浪。继之,德里达、德曼等解构主义大师,斯皮瓦克、根茨勒、韦努蒂等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包括一些热衷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女性主义、全球化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批评家,指出了跨文化语境下由翻译促进的国际文化交往的特征,在更深的语言层次上探讨了以翻译为体现的话语、意义、符号、权力、政治及其在经济和军事格局中的分量。 全书汇集相关于翻译与后现代文化政治的经典文本计25篇,广涉语言、文化、政治;贯通哲学、文学、神学;论及话语、权力、身份;涵盖南/北、东/西、全球。编者在勾勒后现代文化理论视域下的翻译理论全景图。
本书涉及面广,仍然是一部重点论述文史哲翻译理论与技巧的新著。仅从目录摘要,便看出其内容之丰富,序者如作微观的具体介绍,就能免挂一漏万。于是决定对本书的写作特点,只写几点概括性评价。鉴于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问,作者充分运用了与译学有关的多种科研究成果;鉴于中外文化遗产均应予以批判性地继承,取其精华,补其不足,作者在探讨各种有关译学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吸收中外众多译论家之长,又能独抒己见,有所前进。有了上述两个前提,作者也就理所当然地收到了学术上外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良好效果。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研究在引进各种理论的同时,有一种被其吞食、并吞的趋向,翻译研究的领域看似不断扩大,但在翻译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途中,却潜伏着又一步步失去自己位置的危险。面对这一危险,我们不能不清醒地保持独立的翻译学科意识,从翻译学建设的高度去系统地探索翻译理论的问题,而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支持下主编的这套《译学新论丛书》正是向这一方向努力的具体体现。 《译学新论丛书》有着明确的追求:一是入选的课题力求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原创性,能为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是研究力求具有系统性,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扎实的论证和翔实的资料保证研究的质量;三是研究力求开放性,其开放性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又要把握国际翻译理论研究前沿的进展状况,特别要在研
《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把这些加以归类,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每一章后面还附有练习,并提供参考答案。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广大汉译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文化翻译问题一直是外翻译理论界在学术研究上关注的一个前沿性课题。普遍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跨文化活动。事实上,两种文化的差异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此,本书旨在从语言文化角度,研究和探索文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促进翻译学科建设;同时,努力培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树立跨文化翻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