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交替传译篇、同声传译篇、译员职业发展篇及译员职业发展个案部分。作者从资深译员和高校口译教师的双重视角,分别从口译实战技能和口译员职业发展两大方向入手,通过丰富生动的亲身实战案例,深入简出地为读者展现了口译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方法,指出译员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容易遇到的困惑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作者作为口译教师的独特教学观也始终贯穿全书,并在各个实例中得以体现。本书的目标读者为口译学习者、口译教师、口译译员及所有对口译行业感兴趣的人士。
本书尝试从现代译学的视角探讨近代时期湖南翻译史问题,它既是一部有关区域内的翻译专史,又是一部带有知识考古性质的学术著作。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四章。绪论部分提纲挈领地介绍本研究的特色、性质、内容和沿革。这一部分吸收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提出本书自己的观点。另一部分介绍各历史时期的翻译状况、特色,涉及的主要译家、译者群、目标语、重大的翻译事件等,重点是在历史的语境中,借助于现代话语理论来彰显那些隐形的湖湘文化精神与近现代湘籍翻译家的文化贡献,确立这些翻译家作为文化创造者的身份和地位,让读者对湘籍译家在早期湖南以及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历程中做出的贡献有较清晰的认识。
本书为研究中国古诗词曲翻译理论的专著。作者主要从文化层面探讨古诗词曲的可译性,并以古诗词曲的译文展示其传译的要旨与技巧,供读者参考与欣赏。 本书可作为英语专业师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中国古诗词曲爱好者阅读使用。
《汉英科技翻译新说》对翻译理论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大胆尝试。全书共三章,章首次向读者推出了“句型比对译法”,针对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型这个基本层面的差异,分别讲述了汉语中各种主谓句和无主句的英译方法。特别是要用由先行词it和there构成的特殊句型来翻译的情形。编者认为,这种句型比对译法易于掌握运用,特别适合于我国读者。 第2章首次向读者推出了“汉英科技翻译关键词法”,针对汉英两种语言在时态、情态动词、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后置修饰语、非限定动词、名词结构以及冠词等八个方面存在的重大差别,提出了八个“活用”——灵活运用时态、情态动词、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后置修饰语、非限定动词、名词结构和冠词。 第3章“汉英科技翻译基本方法与技巧”系统介绍了分清偏正、选词用字、增补法、省略法、转换法、语序调整法、正
本书系部系统研究翻译政治问题的专著,采用政治学、社会学、性别批评、后殖民批评、文化研究等视角,通过研究大量的手英文文献并兼涉部分中文文献,清理贯穿于翻译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权力层面,对中西语境中的翻译政治进行溯原追踪和学理讨论。它由四章构成,整部书的构架是问题清理与个案分析相结合,论证周密、叙述明了,富于激情,在观点和材料上均有创新。
本书的编写用了六年时间。一是要启发你真正领悟英语与汉语的区别,二是告诉你在遇到有关难题时如何解决。本书中的“窍门”,就是我在多年的翻译实践和教学中,挖掘出的处理一些疑难问题的“妙招”。因此,本书将减少理论性的论述,从细节上剖析方法,达到让你一看就明白、学了就立即会用的目的。
《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一书收录了多位内地和港台翻译家关于翻译的经验谈。其内容侧重于翻译家翻译经典的过程,如译前的准备、译时的甘苦、译后的心得,以及因此推展出来的译论等。本书以翔实的例子、深刻的分析将翻译过程的点滴呈现出来,而这些内容,以往只是散见于一些文章之中,缺乏有心人将之编汇成集,传诸后世。因此,本书有别于一般谈翻译理论和翻译史梳理的书,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乔斯勃格的《文本类型与魏译》深入探讨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两大问题:,在理解翻译过程时关注文本类型有何优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不同的文本类型?第二,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文本类型在哪些领域中、在何种程度上是共通的?原文和译文在文本类型上会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文本类型与魏译》共收录了16篇文章,分为部分,部分谈及方法论。第二部分从跨文化视角关注各类专门领域中不同体裁的文本,第三部分研究术语和词典。全书论证严密,涉及面广,作者均为学者,分别来自丹麦、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中国香港等地,观点具有国际代表性,对翻译研究者和工作者极富启发意义。
杨敏主编的《时事篇章跨文化对比研究》从跨文化对比语篇分析、功能语篇分析、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语篇分析等不同视角,介绍了语篇分析的主要理论框架,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多种新闻语篇分析的实践中,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时事篇章跨文化对比研究》实例丰富多样,涵盖国际政治新闻、社论、领导人讲话、足球评论等不同语篇类型,对该领域的广大读者必有裨益。
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早期翻译是明清期间“中学西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明清时期翻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梳理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并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手段,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文本在西方的翻译进行实证研究,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置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背景和明清时期“中学西传”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历史进程及具体情况,并兼及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误读和变异,以及由中国古典小说在异域的再现而完成的文化改写和文化塑造功用。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最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的等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