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符号学视域下<红楼梦>文化内容的英译: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以社会符号学理论为指导,选取《红楼梦》七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为语料,分析两种译本在英译《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得失,对汉语典籍的译介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中涉及的文化内容涵盖小说所处历史背景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具有自身的符号意义,而这些符号本身的语用意义远丰富于它们的指称或言内意义,与文化息息相关。
2008年为傅雷诞辰100周年,届时会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重新掀起傅雷作品出版和销售高潮。全书用中文完成,共分四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部译作,约30万字。定位为专项销售图书。具体内容为编:领悟罗曼?罗兰的东方艺匠第二编: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代言人第三编:西方“文明”的的介绍者(或:西方“文明”、寓言和传奇的介绍者)第四编:高雅艺术与高尚情操的热情传播者 以上内容通过作者联系傅雷的著作权人傅敏,均可得到授权。 建议编者或是在文中或是以附录的形式加入傅雷的图片及手稿,增加阅读趣味性。
本书是一部有代表性的西方翻译理论专著。作者活尔弗拉姆·威尔斯教授是德语翻译理论界的一位重要人物。《翻译学:问题与方法》是他多年翻译教学与研究的结晶。该书最初用德语写成,于1977年问世;作者后来作了修订和增补,并与他人合作译成了英语,1982年由联帮德国Gunter Narr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绪论”在内共12章:翻译作为现代交际的工具、翻译理论的历史与现状、翻译学的方法论问题、翻译过程与翻译程序、篇章语言学与翻译、翻译的等值问题、翻译的难点、翻译教学、英德翻译错误分析、翻译批评以及机器翻译等。
编辑推荐:《跨文化交际翻译(原创版)》力求以实例描写为主,配以适量的理论指导与分析,以求触类旁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力搜集整理近二十年来大陆、港、台、澳及海外华人的精彩汉英翻译例证,抛砖引玉,以形成一个比较统一、比较规范、能为各方认同,并能够在时期里相对稳定下来的汉英对译系统,更好地为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繁荣发展服务。
本书集实力派翻译理论家、实践家朱纯深先生十余年研究之大成,分“翻译与世界观”“翻译与语言学”“翻译与文学”三编。基于作者深厚的语言学、文学乃至哲学理论修养,各章从微观着手,切入翻译的基本问题,以精到的实践功力,层层推演,生发出关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重大问题的独到思考,实为一部的译学力作。全书实践与理论互为发明,既是译学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的得力硪,也是外语和翻译领域各级研究生在确立研究课题、实施研究项目、写作研究论文方面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内容简介:外宣翻译的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并作出合理恰当选择的过程。译者不仅需要适应语言因素(文本的形式意义、言外意义、文化社会意义、联想意义等),还需要适应非语言因素(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目标语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外宣翻译目的等)。适应了外宣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需要在外宣翻译方法、外宣翻译策略、外宣翻译文体等方面作出合理的选择。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与译者的意识观密切相关,译者的意识程度越高,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就越合理恰当。
本书作者本着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的基本理念,围绕上述内容展开讨论,在阐释翻译学的学科性质,如何使翻译学真正享有独立学科地位,以及如何通过对翻译学框架下面层次即具体问题(如翻译理论构件、翻译传统比较、语义及文化比较)的研究,来充实翻译学框架内容与内涵、促进翻译学健康发展的问题上,均有着鲜明而又独到的思想和见解。 本书作为翻译学概论,具有理论广度与深度,且文字简练,通俗易懂,颇具可读性,适用于翻译理论研究者、翻译初中工作者、中西比较译学研究者、大专院校翻译及外语专业的教师与研究生、本科生,可用作翻译学和翻译理论教材。
过去人们在翻译教学中往往注重词、句和篇章译法的学习与关注,而对翻译中文化内涵的处理的讨论显得重视不够;有人认为,翻译就是词对词、句对句、篇章对篇章的文字转换,没有文化翻译这种提法,李延林、夏志明、谢孝兰等著的《论英汉文化翻译研究》重点研究了这方面的相关内容。
PhilippKoehn所著的《统计机器翻译》是介绍统计机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教材。全书分三部分(共11章),分别讨论基础知识、核心方法和前沿研究。全书首先简要介绍语言学和概率论基础知识,然后全面讨论各种经典统计机器翻译模型和系统实现方法,最后深入探讨统计翻译领域的进展和研究热点。对核心方法的论述按照统计机器翻译模型发展的过程逐步展开:基于词的模型、基于短语的模型和基于句法树的模型。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本书还介绍了统计翻译模型的参数训练方法、语言模型和参数平滑方法、解码算法和译文自动评测方法及系统整合方法等。《统计机器翻译》是统计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课程的理想教材,适合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使用,也是所有对机器翻译技术和系统有兴趣的研究者、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指南性读物。同时,本书还可作为人工智能、语言学
本书侧重较深层次的内容以及修辞和文学翻译,同时兼顾新闻翻译、财经翻译、医学翻译等应用翻译,把翻译案例的分析研究,句、段、语篇和文体的大量翻译实践科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以的形式和崭新的概念实现英汉互动翻译。
本书从近年来发表的Inter文献资料中,收集整理了10000多条常用词汇,其内容不仅涉及到Inter技术,也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基础、网络基础和通信技术的词汇,内容十分丰富。 本书是Inter爱好者必不可少的实用性工具书,对于计算机爱好者是一本很好的Inter词汇快速查询词典。
翻译质量评估(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缩略语为TQA)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也是众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翻译学研究的领域很广泛,有理论也有实践,翻译实践研究归根结底服务于翻译质量,翻译质量是翻译实践的关键与归宿,翻译质量评估理所当然是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或许会有人问,怎样的译文才算是“优”或“劣”呢?毋容置疑,客观地讲译文存在着质量的优劣问题。我们认为,译文是一种产品,存在“优”与“劣”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加之出自不同的译者之手,其差异性是难免的。在此前提下,又会引出另一个问题,译文能否进行检验呢?既然译文属于一种产品,理论上讲是可以检验的,但由于译文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检验和评价译文并非易事,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也是本课题展开研究的目的所在。
本书力求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在评析每篇短文的翻译过程中,将涉及到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方法贯穿其间,让学生反复体会某一翻译技巧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处理方式。考虑到学习翻译需要大量实践的特点,本书对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的论述,仅通过《译论专题》的形式进行介绍,而对题材和新颖性、翻译要点的评析、不同译文的比较、译作介绍给予了特点的重视。 本书对高校翻译课教师和广大学生来说,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汉译英教材。此书对英语自学者和广大翻译爱好者也是一本由浅入深地学习翻译方法,步入翻译之门的自学手册。
作者以文本解读为入口,从写作、阅读到翻译进行了互文性分析,继而将研究视点向主体拓展,涉及在互文性记忆中写作的作者、记忆识别与自我阐释的读者以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译者,把翻译研究延伸到更为广阔的语言、文化、符号、文学、社会、历史等具有互文性质的大文本中考察,富有深远意义。 对于翻译活动的直接成果——译本以及围绕其所衍生的独性问题、定本神话、翻译标准以及复译现象等所进行的分析便具备了某种互文性视野。任何一本译文文本的出场,正如任何一次批评话语的出场一样,都带有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本书也是一次带着似特征的出场。然而我们应该相信,只要研究者本着认真执著的态度,即便这种出场尚不完善,它都在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接近一步,学术发展理想与现实的互动就隐含在这种互文性关系之中。
本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旨在将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有机结合,以中西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英汉对比研究为依托,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为翻译评析提供多层视角、多层维度,使翻译理论联系实际,使翻译实践与评析能力互补相长。现有的教材著作由于侧重面不同,一般内容分为三类:翻译理论类;翻译理论与实践类;翻译评析类。本教学用书特色是运用理论,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参与评析。 全书共分五章。章:翻译理论:第二章:翻译方法论;第三章:翻译批评论;第四章: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第五章:汉英翻译实践与评析。前三章为理论部分,各章节以“思考题”和“导读”形式出现,“导读”中提供主要参考文献与研究内容。后两章为实践与评析部分,分别根据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的特点编写,所提供的一种或多种译文供比较与评析用。
本书是为MTI考生及其他英语学习爱好者编写的词条手册,内容分为英译汉、汉译英以及附录三部分,收录了30所院校近10年“英语翻译基础”真题中的翻译词条以及 外近3年的各类热门话题词条,帮助考生全面备考。
《体认与翻译》从体认的角度研究翻译,彰显了人在使用语言时的思维方式,以及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交际模式的选择。演示了不同语言文化相互交织的嬗变过程。把语言与翻译研究的目标放在揭示人类体认共性与多样性上,对人类语言文化的进化研究作出了较大贡献。
本书扼要地介绍了现代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书面和口语汉译英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大量的译例,介绍了现代中医药学汉译英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介绍了中医药学文献的机器翻译。可供中医药专业和其他医药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及博士生学习之用,也可供从事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书面和口语汉译英翻译者参考之用。为使读者熟悉翻译技巧,培养翻译能力,书后附有适量原文练习材料和译文,以供练习。
本书是一部研究我国“译学”的专题著作,根据我国译学历史发展的轨迹,分“中国古代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四个部分,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展现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我国译学理论发展的明晰脉络,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传统译学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现代译学理论都是一份很宝贵的资料。
耿智、萧立明编著的《语言与翻译经纬》基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从当代语言学的分支来寻求语言学理论与翻译学结合的原则与方法,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语言与翻译经纬》适合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翻译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