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汉学史书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其撰写的难度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严绍□教授谈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学识素养时提出四个“必须”:①必须具有本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相关的历史、哲学素养);②必须具有特定对象国的文化素养(同样包括历史、哲学素养);③必须具有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学理素养(特别是关于“文化本体”理论的修养);④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语文的素养(很好的中文素养和对象国的语文素养)。这几点确实都是汉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文素养,否则很难进入汉学研究的学术境界。
作者以小说的本质特征--作叙事为切入点,对小说翻译中的叙事类型展开了斜面的讨论。从结构主义叙事的角度出发,运用文学体文体学,文学修辞学、小说修辞学等相关理论,对小说叙事类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此基础突破,而且在实践中还提出了叙事类型转换的操作方法。
本书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主体在接受译文时所能够消耗的认知能量的多少,尽可能地让译文读者在较少花费认知能量的情况下让术语的语义获得跨语传达,这是一种互主观化的翻译倾向,尽管这种翻译倾向有可能给术语译文带来褒义化或贬义化的语义演变。
翻译损失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补偿是确保译品完整传达原文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等成分的必由之路。本书是部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作者论证了翻译损失的不可避免性、翻译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纠正了补偿界说忽视普遍性的倾向;从三个维度对补偿进行了分类;梳理了传统译论中涉及翻译损失与补偿的论述及其对构建补偿理论的潜在价值;探索了现代翻译理论中有关翻译补偿的论述;提出了翻译补偿的六项原则;并在语言和审美层面对翻译案例中不同的损失情况与相应的补偿手段进行了研究。 本书可供翻译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
本书由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直译和意译、词量的增减、词类的转换、句核的调整、意群的调整、译词多样化、非动词化、语态变换、定语换位、状语换位、长句英译、“把”字句英译、倍数的英译、数据的英译、专有名词的英译、成语的英译等18个章节组成,旨在探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等效。 每章由句子试译、等效研究、短文翻译、译词提示与参考译文五个部分组成。句子试译部分列出5个汉语句子。提示本章的疑难所在。等效研究(除章与第二章侧重理论分析外)对译例进行解剖,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与文化差异,提出消除差异的思路,探讨实现功能对等的策略。该部分是各章乃至全书的精华所在。短文翻译供读者进行训练,对短文中的汉语词汇提供了参考译词。短文翻译与句子试译的参考译文列在各章的最后部分。全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