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从晋语定义谈李荣先生的学术思想、次阴调形成的声学原因——以吴江方言为例、《游历日本图经》汉字对音所见浙川京三个语音层次、汉语方言语音调查研究与字本位、吴语字典及吴语语素刍议、苏州话高元音分析及其成因初探、浙江岱山方言特点和内部差异……
方言是某一地域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天津方言。天津话常常被形容为 哏 ,哏不但代表了天津话幽默,也说明了天津人一种化解意识和轻松乐观的人生态度。天津话给人的印象是干净利索、语言简练、齿音重,粗野并不计小节。天津话有极为丰富的俚语、土语,生动活泼形象,很难用普通话代替。本套书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中心课题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研究系列丛书:现代维吾尔语参考语法》经课题组成员几年的努力现已编写完成。应该承认,当我们刚开始做本课题时,对“参考语法”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还不太明确,但经语言中心的指导以及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其他语种已经出版发表的各种参考语法书,最终明确了我们的课题性质。那就是,尽可能地把维吾尔语所有的共时特征及语言现象按一定的体系和顺序一个个描写出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分为基础篇、发音篇、文字篇和场景篇四个大的部分。基础篇是让我们了解粤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分布、起源和特点等。发音篇是学习粤语字母的发音,这是很简单的部分,只要学会了字母的发音,就迈出了流利说粤语的靠前步。文字篇是学习粤语的文字特征,学会用电脑打“粤字”。场景篇是本书内容很多的部分,一共分为13个大场景,81个小场景。这81个场景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你能想到的场景,本书都有呈现。
《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运用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研究客家方言特征词。作者(温昌衍)将客家方言特征词界定为“一定批量的区内方言多见、区外方言少见的客家方言词”——它们从体现特征的内容说包括“词形特征词 ”和“语音特征词”,从级别说包括“方言区特征词”和“方言片特征词”,从外部表现说包括“外区罕见词”和“一区同见词(关系特征词)”。 作者在利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制订了客家方言特征词调查表,经过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提取出客家方言方言区特征词186个,方言片特征词54个。通过内外检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鉴别某方言是否属客家方言及判断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 对客家方言的词汇特征乃至客家文化的特征作了有益的探讨。《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描写
《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揭示了秦晋黄河沿岸方言极其复杂的语音、词汇、语法面貌,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两岸方言之间亲密而复杂的关系及其在所属大方言中的地位,认识现代方言与古代汉语方言的关系,认识大江大河、人文地理在方言特点形成、流播中的作用。
这是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细说上海话的一部文集,共分五册,作者以其长期的研究成果和深切感悟,对上海话和上海话文化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用通俗有趣的文笔娓娓道来,让你能感性体验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化。 本书是完全用上海话书写的一本散文杂谈集,有 心里向永远年轻个复兴公园 、 平民乐园城隍庙 、 上海旧书店 、 煞根 、 夹忙头里髈牵筋 、 十三点 、 老克拉 等篇,读来亲切自然,系作者视为珍宝的上海经验、岁月印痕和独特的生活情趣的探幽掇英,展现了上海文化与上海方言的魅力。
听、说、读、写,是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的四门功课。本书为学习上海方言探讨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供读者选择。 全书24开,分三部分,*部分重新设计了适合上海方言的48个元辅音字母,并加以讲解。第二部分为字词篇,对一千余条上海方言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同时配图200副一一做对应说明。第三部分为俗语篇,为上海方言常用600句做注解。附完整语音教学视频二维码。 本书较全面收集整理了上海方言,具有一定地方文化保存价值。
本书是继甑尚灵先生50 年前调查研究成都话后, 再次对成都话的全面调查研究。本书运用汉语方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的相关方法,将成都话 的声韵调系统与中古音系、《中原音韵》音系及普通 话音系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比较,从而进一步揭示成 都话的音系特点。本书对于人们了解成都话提供了相 关的语音词汇资料。
本书利用海南闽语28个方言点的资料,用古今比较和内外比较的方法,研究论述了海南闽语的区别特征、演变特征、音变规律、内外关系及其形成。本书认为:海南闽语是多来源、多成分的,它是宋代以来内陆闽南语南下并吸收侗台语言成分后逐渐形成的。海南闽语与内陆闽南语之间至少有8条共同特征,又与闽南语共同继承了古代秦晋方言的特征,表现在“鼻音塞化”、“全浊送气”和“阳声韵转阴声韵”等方面。海南闽语中的先喉浊塞音、精庄章塞化以及送气音消失是海南岛乃至岭南侗台语言影响的结果,它们之间存在链变关系,后两项内部又有先后次序,这种次序的音变机制可得而说。前两项特征可以推到中古早期岭南地区的语言融合。海南闽语中存在“后高元音转鼻音”的音变,又有入声韵消失填补空档形成新的元音构型的例子,辅音韵尾消失类型丰富
《中国方言学报(第3期)》是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论文集。所讨论的内容涉及方言学理论,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以及方言比较研究。有《广州木鱼书音韵研究》《福州话名量词的范畴化认识》《海峡两岸闽南方言合音研究》《汉语方言处置标记的来源》《论汉语的“正偏”结构》《从言说动词到意外范畴标记》《鄂东方言的程度量范畴》等。
现今,温州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温州地位特殊,知名度高,不仅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有很大的份额,而且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于是,温州人成了香饽饽,温州话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温州人天然的纽带。夸张一点讲,温州话就像是国际语,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得到! 讲着温州话的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既能享受好的,也能承受差的。这就是温州人的精神。过去说无徽不商,现在是无温不商。全国各地,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也会出现温州人。 研究温州经济,首先要研究温州人;研究温州人,要从温州的人文背景人手;研究温州的人文,首先要研究温州人所说的温州话。
张天堡编著的这本《湖泊方言研究之续集--怀庆方言考》是《湖泊方言研究》的续篇。两者主题相承接,都是说明湖泊地区(河南原怀庆府地区)保留着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元明清”时期的语言要素。 《湖泊方言研究》依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宁波方言词典》和湖泊地区收集的语词为底本依据,作查对、说明。 《湖泊方言研究之续集--怀庆方言考》撇开原来依据,从《元杂剧》方言、《水浒》方言、《红楼》方言、闽南方言、四川方言、《两岸》方言、山西方言、《吴下》方言等书面语言中找资料,进一步说明怀庆地区方言的存在和语言实力。 所谓“怀庆方言”,只是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在怀庆地区有过,存在过;这里谈到的所谓“怀庆方言”,在全国其他方言中或普通话中也都可能大量存在,绝非是怀庆地区独有的。但我们必须要
河南方言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很多语汇都附带着历史文化信息。自出现至今,4000多年来,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原文化中不可轻视的一点。 本书是方言与文化丛书中的一册,主要介绍河南方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包括河南方言的历史演变、覆盖范围,河南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河南方言的应用及其价值,河南方言的艺术形式等。内容既具有专业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同时还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普及河南方言与文化的通俗读物。
汉川市垌冢镇的李氏家族是元末明初从江西省湖口县迁入的,老湾村是李氏家族的二房、五房的驻锡地,《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是二房佐字辈的后代。《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父母和周围的乡亲基本都不识字,小时候(三十世纪七十年代)无电视看,无收音机听,很少听到规范的普通话,耳濡目染的是乡音和俚语,它就成了《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的第1母语。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自然听得懂、说得出纯正的乡音俚语。上了小学,开始学习普通话,《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很长一段时间学不好它的声调,这是母语的 干扰 。后来到城里求学、工作,总想 漂白 自己的口音,说规范的通语,却感觉别扭、拗口,不如乡音自然、顺口。近十年来,离开了西南官话区武天片,到贵州省工作,《汉川
《说济南话系列丛书:俗说济南话》是董文斌多年搜集的济南日常生活用语集萃,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方言俚语,以及里巷鄙谈、集市坊间用于交流的习惯用语。其中虽也涉及部分专业术语,但是为数不多。对于济南方言中特有的词汇,董文斌本着“有典从典,无典从音”的原则。有书证的,尽量采用书证的写法。还有一些没有确切书证的字,董文斌大多采用借音叙事的方法,多是使用在口语中约定俗成的写法。有的字,虽在介绍本地的书籍中查找不到相应的词,但在其他地区的方言典籍中有记载,并且意思相同的,字典采用了借鉴的方法。实在找不出书证的,暂时还没有相近音字可以代替的字,董文斌只好用空框符号代替本字,并用注音表示。
《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研究》是一部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作者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的语言面貌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描写,借鉴社会语言学、演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方言研究中尚未能描述清楚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并通过与周边吴语、徽语的比较,尝试对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的属性进行初步判定。同时,该书稿也对方言接触与语言演变的规律、汉语方言语音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方法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曹志耘主编的《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以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为主题,收录了中国大陆 、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美国、俄罗斯的语言学家和青年学者的学术论文,分别从 理论研究 、 语 音研究 、 词汇研究 、 区域方言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演变 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集中展示了一批汉语 方言地理语言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构建了适用于汉语实际的地理语言学研 究框架,是将地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汉语方言研究的成功范例,代表着当前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的 前沿水平。